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首次人体试验显示,靶向Nectin-4的Bicycle药物偶联物Zelenectide Pevedotin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初步疗效,尤其在尿路上皮癌患者中表现突出。
随着蛋白降解技术平台的不断发展,DT2216不仅代表了一类创新药物的临床转化成功,也为克服传统抑制剂的毒性瓶颈提供了全新思路。
该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无需诱导多能性、安全性更高的NK细胞重编程策略,还通过CRISPR筛选揭示了PKMYT1这一新的免疫调节靶点,构建了一套“效应细胞改造—靶向工程—肿瘤增敏”三位一体的免疫治疗平台。
TIL疗法有望为实体瘤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耐药患者,带来更多突破性希望。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接近50%的癌症可以通过科学手段预防和避免。科学早筛可将癌症死亡率降低30%-50%。今天,我们为您全面梳理20种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策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实用指南。
TLS作为肿瘤局部免疫调节核心,在抗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TLS的形成机制、结构异质性及其作为预后和治疗靶点的潜力。
学者开展研究,旨在利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淋巴瘤及相关疾病登记处(LaRDR) 的数据,探讨肿瘤大包块在六大常见淋巴瘤亚型(DLBCL、FL、MZL、TCL、HL、BL)中的预后价值及其对治疗选择的影响。
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Corynoline作为索拉非尼增敏剂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聚焦于NOS3-ROS-IL-18轴,为克服索拉非尼耐药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候选药物。
单次38 Gy sPBI在早期HR+乳腺癌患者中安全性良好,且延迟手术超过9个月能够显著提高pCR率。
TLR4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免疫治疗中扮演着复杂而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系统梳理ESMO大会上乳腺癌三大分型(HR阳性、HER2阳性、三阴性)的突破性进展,解析这些创新药物如何解决临床痛点,提供最前沿的治疗决策参考。
【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探讨我国肿瘤早筛的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以及如何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筛查参与度。
我国宫颈癌负担严峻,常规筛查存在漏诊、过度诊疗等局限。PAX1/JAM3双基因甲基化检测获NMPA批准,精准度高、能区分HPV感染类型,覆盖多临床场景,大幅减少不必要检查,为宫颈癌早筛早诊提供新方案。
本文系统总结了接受放射性肝段切除(基于RADSEG技术)的优势人群、剂量策略以及媲美根治性治疗方式的疗效证据。
30 岁男性因反复腹痛、肠梗阻及体重骤降就诊,经多学科会诊及多次检查确诊小肠 MALT 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多程化疗后梗阻未缓解,手术切除梗阻病灶后证实为纤维瘢痕及炎症,术后恢复正常饮食及体重。
该文章强调跨学科整合与技术创新将是驱动未来癌症研究突破的关键力量,标志着癌症治疗逐步进入一个更动态、更系统、更个性化的新时代。
研究团队分享了Galleri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数据,评估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Galleri成功检测了各种高死亡率或高发病率癌症的癌症信号,包括早期阶段(I和II)的病例。
本文系统阐述了不同来源肿瘤的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 LMs)中Treg细胞的差异,并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潜在机制,以及对未来治疗策略的意义。
刘谦早发现早治肺腺癌预后良好,印证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的重要性。我国肿瘤早期发现率低,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早筛,结合精准早诊与规范治疗,可提升治愈率、降低成本,45 岁以上及高危人群需主动筛查。
这是首例报告的具有肥皂泡样外观的脑室内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改变型,强调了将该肿瘤纳入脑室内肿块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为确保中国的实际监测数据与IARC发布的数据一致,NCC已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IARC的批准,同时在GLOBOCAN 2022中发布中国的癌症负担数据。是2022年度的数据统计,2024年发表。
研究证实超灵敏ctDNA动态监测在NSCLC术后风险预测、辅助治疗决策及复发监测中的全方位价值。
肿瘤患者静脉血栓(VTE)风险如何预判?Khorana量表通过5项指标实现门诊快速筛查,为预防性抗凝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本文通过总结最新文献的研究成果,阐述“T+A”方案治疗uHCC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预测因素以及预后意义,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这项工作不仅为解决肿瘤免疫治疗的抗原选择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也开辟了利用化学工具精准调控免疫细胞功能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