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点击即可使用,日平均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对照关系量表。
本研究通过16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评估纳米姜黄素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纳米姜黄素未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神经功能,提示其临床应用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最新研究揭示,饮食中硫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代谢物标志物为评估氨基酸摄入和疾病风险提供新视角。
本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揭示,急性鹰嘴豆摄入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总暴露,尽管对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反应无显著影响,提示鹰嘴豆对血糖管理潜在益处,需进一步高质量研究验证。
研究发现多维膳食营养质量指数(MQI)与高脂血症风险显著负相关,尤其是脂肪和蛋白质质量的提升,显著降低患病几率,为营养干预提供新视角。
二甲双胍是降糖老药,近年研究显示其或能延缓衰老(如助糖尿病女性增长寿几率)、护心血管(降糖尿病患者心梗风险)、改善大脑功能,但非保健品,忌自行服用。
这项研究开发的HFN-RGE系统为糖尿病溃疡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
哈佛 VITAL 研究(1031 人,4 年)显示,每天补 2000IU 维生素 D 可减缓端粒缩短,等效延缓 3 年衰老;ω-3 无此效,补剂需遵医嘱。
本例患者以“2型糖尿病、脂源性急性胰腺炎”为核心,集高血压3级(极高危)、动脉粥样硬化症、腔隙性脑梗塞、中度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多代谢疾病于一身。
针对糖尿病伤口愈合难题,徐福建 / 李杨团队研发 AP/SA 双交联水凝胶,筛选出胰岛素外用最佳浓度 25μg/mL,可响应血糖自适应释药,降血糖并促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加速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
本文基于韩国KoGES队列研究,揭示代谢综合征相关的代谢物与营养摄入特征,探索其复杂关联及潜在机制,为个性化膳食干预提供新思路。
本文发现急性应激通过杏仁核→下丘脑→肝脏环路调控急性应激引起的血糖升高,慢性应激通过抑制上述环路活性引起肥胖。
北大三院研究显示,2 型糖友将每日进食压缩在 10 小时内,12 周后 HbA1c 降 0.69%,体重、脂肪肝指标改善,1 年效果仍存,该法易坚持,或成控糖新辅助方式。
研究表明,夜间光照会增加心血管病、血糖紊乱风险及全因死亡率,女性和年轻人更敏感;白天光照有益健康,可通过营造黑暗睡眠环境、规律饮食作息等降低夜间光照危害。
研究以 43 位健康男性为对象,控热量下对比超加工与非加工饮食 3 周,发现超加工饮食致体重增(多为脂肪)、坏胆固醇升、精子活力降等,其伤害与热量无关,或因营养空壳化及污染物。
《自然》杂志研究揭示,大脑杏仁核内侧部是压力下血糖调节 “总开关”,通过 “MeA→VMH→交感神经→肝脏” 通路快速升糖,长期压力会致该通路 “失灵”,增加糖尿病风险,为相关治疗指明新方向。
挥你的脑洞,快来参与,猜对emoji还可薅礼品!点击速来~
小张减重后仍心血管老化,研究显示脂肪分布比总量更影响心脏衰老。内脏、肝脏、肌肉脂肪加速男女心脏老化;男性腰腹脂肪有害,女性臀部脂肪护心(绝经后失效),BMI 不精准,需针对性控脂。
千万级体检数据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标化检出率 20.3%,男性(35.7%)远高于女性(4.4%),青年男性、≥70 岁女性高发,南方检出率高于北方,需针对性筛查与生活方式干预。
本推荐提供了基于现有证据并兼顾利益相关方结局的 PA 诊治实用框架,旨在提高识别率、优化血压控制并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同时指出 PA 诊治中仍存在的重要知识空白。
我国超 20% 成年人缺维生素 D(孕妇近九成不足),其为激素前体,可调控多基因,护骨骼、调免疫、益老年健康、稳代谢,可通过日晒、饮食及补充剂科学补充。
研究追踪 2.6 万老人 13 年,发现健康生活方式(7 维度达标)者实现健康老龄化几率高 117%,全因死亡率降 52%,血浆蛋白为关键中介,且健康效应可通过点滴改变累积。
21 岁男性因杵状指就医,伴泌乳素升高、垂体微腺瘤,排查后指向罕见的肥大性骨关节病与垂体微腺瘤,二者关联性待查,已转内分泌科,罕见病需警惕基因与肿瘤问题。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为眼科医师的诊疗决策提供权威参考。
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令人警醒的答案:不吃早餐和晚餐过晚不仅影响代谢,更会显著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