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8·19医师节:聆听沈克非与李济仁医学世家传承之道

Tags: 医师节   医学世家   传承      作者:郝兰兰 更新:2018-08-19

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主任医师,最快需要20多年的时间,医学被视为精英学科,医生注定成为“大器晚成”的职业。学医之路漫漫,其中艰辛往往成为父母不愿孩子从事医疗行业的重要原因。

但现实生活中,不乏医二代从医的典型案例。外科泰斗沈克非在两个儿子均未学医的情况下,“强迫”让女儿走上从医之路;国医大师李济仁育有五个子女,如今都从事着与中医相关的职业。他们为何坚持让子女成为医生?自己又如何走上的学医之路?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健康界专访沈克非的女儿与李济仁的后代,听他们讲述医学世家的传承之道。

沈克非:总有一个要学医

沈克非生于1898年,卒于1972年,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学家与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被喻为“外科第一刀”,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和中山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理事长。

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的医学大家,却从未将学医的原因告诉过子女。女儿沈珝琲猜测,父亲成为一名医生或许与其家庭有密切关系。沈克非家境清贫,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3岁那年,母亲离世。随后,父亲续弦,继母对沈克非和兄弟姐妹非常好,但不幸的是,后来继母也患病离世。“父亲是家中的长子,希望能够承担起家庭重担。”

家人离世,家庭重担,或许成为沈克非学医的重要原因。但自从踏上学医之路那天起,沈克非便难以抑制对医学的热爱之情。1904年,沈克非跟随父亲到上海教会学堂求学,1916年考取北京清华大学庚子赔款预备生。沈克非的求学生涯非常艰辛,中学依靠半工半读才能坚持下来,大学主要依靠伯父接济。1919年沈克非公费赴美国读书,并于1920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西余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获得美国医师执照之后,沈克非在美国教会医院任外科实习医生。1926年,北京协和医院美籍外科主任返美休假,并认识了沈克非,在其邀请下,沈克非回国到北京协和医院执业。在这里,沈克非结识了儿科医生陈翠珍,并结为伉俪。在沈珝琲的印象中,同为医生的父母很少吵架,“我妈妈性格非常温柔,对父亲的工作非常支持。”

提及父母的相识过程,沈珝琲还向健康界透露了一个小插曲。陈翠珍在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儿科医生期间,看到医院的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吃同样的食物,便向医院反映情况,并极力担负起“患儿食堂”的相关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陈翠珍与沈克非产生工作交集。沈珝琲强调,母亲始终将为患者服务作为己任,在为患儿听诊之前,母亲都会先将听诊器放在腋下焐热之后再接触孩子的皮肤。

父亲同样如此。沈珝琲印象中,如果父亲当天的手术非常成功,回到家后,全家人吃饭的氛围便会比较活跃;如果手术不顺利或者术后效果不理想的话,沈克非回到家后便会一脸严肃。“这时候,母亲就会告诉我们离父亲远一点。” 沈珝琲笑道,饭后,孩子们通常就会去写作业,父亲和母亲在一旁看书。尽管父亲平常比较严肃,但家庭氛围却很欢乐。

陈翠珍和几个孩子都是讲普通话,但沈克非的普通话不是很好。沈珝琲说,有一次,父亲到电台做节目,家人提前对沈克非的普通话进行突击练习。但在节目中,沈克非却还是一口夹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回到家后,我们就笑话父亲。”

据沈珝琲回忆,父亲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医生。由于不愿意受到外国人压迫,沈克非在经过北京协和医院、弋矶山医院等教会医院执业经历后,到南京参与筹建一所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综合性医院。其实,沈克非的原名为沈贤亚,取“克服一切非正义之旧习也”之意,更名为沈克非。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之际,应国际联盟卫生部之邀在欧洲考察的沈克非与陈翠珍立即回国,并投入到救死扶伤工作中。1942年,沈克非随中国远征军到缅甸前线救治伤员;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沈克非再次随志愿军医疗队奔赴前线。

父亲爱国、热爱医学、教书育人的精神让沈珝琲至今难忘,同样难忘的还有沈珝琲走上从医之路的经历。沈克非的两个儿子都是工科专业,均未从医。沈珝琲的理想是考取上海交通大学,但沈克非告诉沈珝琲,自己非常热爱医学,希望能有一个孩子传承下去。“我父亲当时还让我的哥哥同来劝说。”沈珝琲说,父亲还告诉哥哥,不让他们向沈珝琲介绍工科学科的相关情况,多向其讲解学医的好处。

沈珝琲回忆道,当时,她在做一道生物题,向母亲请教,母亲也会旁敲侧击地说,“医学还是很有趣的吧。” 不愿生活在父母光环下的她,当时给出了两个选择,或者考取上海的交通大学学习工科,或可考取北京的大学学习医学。

后来,沈珝琲考取了中国协和医学科大学,后攻读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生学位,并在生物化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沈珝琲的丈夫肖梓仁同样是一名医生,曾在中国医学院基础医学所担任副所长一职。与岳父一样,肖梓仁在中华医学会担任副会长等职务。“沈珝琲老师是做科研工作的,非常认真。”采访当天,87岁高龄的沈珝琲身体非常不舒服,却坚持了两个多小时。

由于沈珝琲听力有所下降,采访当天,肖梓仁担任起了部分“翻译”工作。两人不时会进行眼神交流,还会进行语言互动,尽管已经迈入耄耋之年,但两位老人的工作态度令人敬服。从他们的相处模式,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出沈克非与陈翠珍当年的模样与相处场景。

李济仁:中医靠后代传承

李济仁是我国首批评选出的国医大师之一,1931年,李济仁出生于安徽省歙县。李济仁走上从医之路,源于与沈克非相似的经历。青少年时期,李济仁长兄不幸夭折,自己又身患疟疾,再看看那些在战乱中饱受病患之苦的父老乡亲,李济仁很早便产生了学习医术、悬壶济世的想法。

学医后的李济仁拜在新安名医张根桂门下,并娶了张根贵女儿张舜华为妻,成为“张一贴”第14代传承人。提及“张一贴”,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名医张扩,直到明嘉靖年间张守仁一代才发扬光大,至今具有450多年历史。由于张守仁擅长内科疑难重症的治疗,且通常能够一贴见效,遂被始称为“张一贴”。

李济仁所传承的“张一贴”中医文化,在其五个子女身上发扬光大。目前,五人有的在传播国学,有的在做科学研究,有的从事临床医疗,有的成为乡村名医,从事的职业均与中医有关。

按照传统,“张一贴”传男不传女,但从李济仁这一代开始,这一传统被打破。二女儿李艳现为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深得李济仁医术真传。在李艳的印象中,小时候,即便是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有患者来,父亲母亲都会放下筷子,为病人诊治。“我从小就非常爱闻中药的味道,希望能够成为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李艳从小便希望能够像父亲一样,被人称为“李教授”。

大儿子张其成跟随母亲张舜华的姓氏,为“张一贴”第十五代传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拥有“当代四大国学领军人物”“国学养生第一人”等盛名。从中医、中文、中医顾问、中医哲学到中医理论,通览多重学科的张其成,正在各个领域弘扬着中医文化。

三儿子李梃与其他四个兄弟姐妹不同,他被李济仁安排在歙县老家,坚守在“张一贴”的发源地。尽管李梃起初十分不情愿,但还是安心在乡村做起一名“赤脚医生”。亲自上山采药、制药,由于医术高、诊费低,李梃成为十里八村村民的健康守护神。同时,李梃在老家定潭创办了新安国医博物馆,以更好地传承家训与新安医学。

与李艳、李梃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不同,四子李标走上了中医科学研究的道路。李标现为中国科学院博士、旅美科学家,致力于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研究,希望能够把中医推向世界。

李梢是李济仁最小的儿子,目前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生物信息研究所,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研究中医。对于传承中医,李济仁的观点是“中医不能封闭着传承,有创新才有发展。”支持李梢的科学研究,李济仁将自己常用的800个有效处方编辑成册,方便李梢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分析。在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李梢课题组的中医药“核芯”技术惊艳亮相,其相关成果先后被《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报道。

尽管从业领域不同,但在李济仁与张舜华的耳濡目染下,五个子女均从事着中医相关行业。在这个中医世家,每逢过年,“我们没有别的娱乐方式,就是坐在一起谈论中医。”李艳说,父亲非常关心孩子的工作情况,过年聚会更像一个总结会议,每一个人总结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并说说自己下一年的规划。

李艳告诉健康界,目前,“张一贴”已经传承到十六代,李梃的女儿正在跟随李艳学习中医。虽然自己的女儿目前正在国外攻读传播学,但李艳希望女儿将来通过在自己领域的努力,为传承中医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或许,医学世家当如此。沈克非与李济仁对医学的热爱,成为子女学医之路上的精神指引。在医生职业被各种吐槽的当下,还有很多医生用医学精神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来源:健康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