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盘点:近期关于二甲双胍研究一览

Tags: 二甲双胍   糖尿病      作者:lishiting 更新:2017-10-21

二甲双胍是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首选用药,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然而,二甲双胍是否有副作用,该如何吃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以及它又有什么其他作用呢?在此,小编整理了近期关于二甲双胍研究进展一览。

【1】Metabolism:循环ApoJ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载脂蛋白J(ApoJ)参与了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病理生理状态。然而,ApoJ在调节血糖平衡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近日,代谢性疾病领域权威杂志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的目的是明确血清中ApoJ的水平是否与人类胰岛素抵抗相关,并且通过干预改变ApoJ的水平是否会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研究人员评估了非糖尿病(ND)和2型糖尿病(T2DM)受试者空腹血清中ApoJ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状态。在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试验中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对血清ApoJ水平和葡萄糖利用率(GDR)影响是在一个单独的T2DM受试者的队列中进行评估的。总ApoJ蛋白或与HDL和LDL相关的组分采用免疫印迹和ELISA进行测定。

在T2D受试者中,空腹血清ApoJ水平明显升高(ND vs. T2D;100±8.3 vs. 150.6±8.5AU,P<0.0001)。循环中ApoJ水平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BMI密切相关。ApoJ水平均与HOMA-IR显著并独立相关,即使调整了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T2D受试者采用罗格列酮治疗会导致血清ApoJ水平降低(治疗前 vs. 治疗后;100±13.9 vs. 77±15.2AU,P=0.015),而二甲双胍对ApoJ水平没有影响。在治疗过程中ApoJ水平的变化与GDR的变化呈负相关化。有趣的是,ApoJ在低密度脂蛋白中的含量分数与HOMA-IR呈负相关。

血清ApoJ水与胰岛素抵抗程度平密切相关,无论肥胖,并且只有在采用罗格列酮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着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而有所降低。循环中ApoJ是否可以作为胰岛素抵抗的标记和/或促进因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原文详见--Metabolism:循环ApoJ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2】Diabetes Care:二甲双胍"这么"吃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血糖恢复正常!

近期,发表于《糖尿病护理》上的文章指出,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二甲双胍干预为糖尿病(DM)的管理和血糖调节正常化提供了可能性。

来自安阿伯市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们以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基线评估检查为标准,使用19个临床变量值来研究生活方式,二甲双胍和安慰剂干预措施对糖尿病发展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生活方式干预或二甲双胍干预可以将前驱糖尿病的绝对风险降低了8%。

糖尿病,尤其是型糖尿病已经逐渐发展成影响全球公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随着老龄化等不肯逆转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2型糖尿病的人数可谓与日俱增。根据今年早期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的信息,二甲双胍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此次研究的参与者均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其中包括前驱糖尿病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没有干预措施,前驱糖尿病患者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非常高。研究人员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法和二甲双胍干预为参与者进行管理,结果显示,24%的前驱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蛋白血糖水平恢复正常。这一结果也证实了,糖尿病早期是具有逆转的可能性的。研究结果还发现,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时候,生活方式的不同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二甲双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根据研究数据显示,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共同干预可以使8%的糖尿病患者得到缓解。

此次研究的负责人表示:"建议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养成测量空腹血糖的习惯,并且逐渐开始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应该了解和可行性的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干预的优点。"(原文详见--Diabetes Care:二甲双胍"这么"吃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血糖恢复正常

【3】J of Diabetes Invest:神药二甲双胍要逆天,中国科学家完美消除其副作用,放心吃吧!

近期,发表于《糖尿病调查》中的文章描述了改善二甲双胍毒性和副作用的方法。近年来,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最大隐患之一,2型糖尿病管理不善,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最严重的还会威胁到生命。根据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的声明,二甲双胍认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二甲双胍可以与胰岛素合用,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除此之外,二甲双胍还可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然而,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任何药物都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对身体造成伤害。此次研究是一次偶然性的发现。一位42为的女性通过服用二甲双胍自杀,她一次性服用了100片二甲双胍,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刘双鑫将这名女性救了下来。

100片500毫克的二甲双胍造成了严重的乳酸酸中毒,研究人员指出,通过连续性静脉和血液灌流治疗,二甲双胍浓度与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评估,体外治疗前,等离子体二甲双胍浓度为208.5mg/L,治疗24小时后降低到13.9mg/L。三个小时后,树脂吸附剂血液灌流治疗将二甲双胍血浆浓度降低了61.8%。病人在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症状改善后七天出院。

通过此次事件,研究人员对消除二甲双胍毒性的方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在一系列的实验室实验之后,研究人员找到证据表示,连续性静脉+血液灌流可以有效地消除二甲双胍的副作用。"(原文详见--J of Diabetes Invest:神药二甲双胍要逆天,中国科学家完美消除其副作用,放心吃吧

【4】Diabetes Care: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干预对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干预措施均可以延缓或预防葡萄糖调节障碍的2型糖尿病(DM)患者的病情进展,但其益处可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个体进展至糖尿病并回归至正常葡萄糖调节(NGR)的3年风险可能有助于促进基于效益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近期,一项发表在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使用在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基线评估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测量了19个临床变量值来评估进展为DM的3年风险以及分别使用DPP生活方式、二甲双胍和安慰剂的参与者回归至NGR的情况。在6个月时减去其初始体重≥5%的生活方式以及在6个月随访时服用≥80%处方药物的二甲双胍和安慰剂参与者被定义为合格受试者。

此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基线测量的19个临床变量中,11个变量进展为DM,19个预测中的6个回归到NGR。

与发生糖尿病风险最低的安慰剂参与者相比,发展至糖尿病风险最低的生活方式干预受试者中,发展为糖尿病的绝对风险降低了8%(ARR),恢复NGR的绝对可能性高达35%。

发展糖尿病风险最低的二甲双胍干预参与者中,没有降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而且恢复到NGR的绝对可能性高17%。

发生DM风险最高的生活方式干预的参与者发生糖尿病的ARR为39%,恢复至NGR的绝对可能性为24%,而二甲双胍干预的患者发生糖尿病的ARR为25%,恢复至NGR的可能性增加11%。

不同于此前的一些分析,此项分析评估了个人风险。这些模型可以被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用于空腹高血糖和葡萄糖耐量降低,以促进个性化决策,使他们明确权衡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干预措施的益处和可行性。(原文详见--Diabetes Care: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干预对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5】PLoS One:神药二甲双胍新用处--治疗牙周炎

本研究旨在评估二甲双胍(Met)对结扎诱导的牙周炎大鼠的炎症、氧化应激和骨丧失的影响。

将雄性白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1只,给予以下处理10天:(1)无结扎+水,(2)结扎+水,(3)结扎+ 50 mg/kg Met,(4)结扎+ 100mg/kg Met,(5)结扎+ 200mg/kg Met。水或Met口服给药。固定颌骨后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μCT)扫描以定量线性和骨量/组织体积(BV/TV)体积骨丧失。通过MMP-9、COX-2、RANKL/RANK/OPG途径、SOD-1和GPx-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组织病理学特征。另外,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分析骨钙素荧光。 UV-VIS分析用于检测牙龈组织中丙二醛、谷胱甘肽、IL-1β和TNF-α的水平。定量RT-PCR分析检测牙龈组织中AMPK、NF-κB(p65)和Hmgb1的表达。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组间的意义。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显示,50 mg/kg Met治疗可明显降低丙二醛、IL-1β和TNF-α的浓度(p <0.05)。此外,50 mg/kg Met给药后,COX-2、MMP-9、RANK、RANKL、SOD-1和GPx-1均观察到弱染色。 OPG和骨钙素在同一组中显示强染色。放射学检查显示,与结扎及Met 200 mg/kg组相比, 50 mg/kg Met组线性评估骨损失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BV/TV体内观察到相同的模式,且破骨细胞数减少(p <0.05)。RT-PCR显示,50 mg/kg Met给药后,AMPK的表达增加,NF-κB(p65)和HMGB1的表达降低。

总之,该研究表明,50mg/kg的二甲双胍可降低结扎引起的大鼠牙周炎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骨丧失。(原文详见--PLoS One:神药二甲双胍新用处--治疗牙周炎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