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BMJ: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研究新进展

Tags: 气候变化   健康   温度      作者:佚名 更新:2018-12-08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课题组,在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为题在线发表于《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图示:环境温度对我国272城市居民日总死亡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

气候变化被认为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挑战。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人体健康,但是并不清楚不利环境温度对我国主要疾病谱的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针对此,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和周脉耕课题组在我国272个主要城市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日平均气温为23°C时,我国居民因各种疾病而死亡的风险最低;低温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较强,可持续2周以上,而高温的影响通常局限在2至3天以内。14%的居民死亡与不利环境温度有关,其中低温相关的比例为11%,高温相关的比例为3%。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案例中,与不利环境温度相关的比例分别为19%、14%、18%、11%和13%。

联合课题组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不同城市和不同人群之间温度相关疾病负担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不利环境温度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更大;低温对北方居民导致的疾病负担与南方相近,但高温对北方居民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高于南方,这可能与北方地区居民不常使用制冷型空调、对热的适应性不高有关;不利环境温度对女性、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导致的疾病负担更严重;在城市化程度较高和集中供暖时间较短的地区,不利环境温度的疾病负担较大,凸显了冬季供暖的重要性。

该研究首次在全国层面系统地评估了环境温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估算了各种不利环境温度对各种疾病死亡风险的疾病负担,探索了这种影响的城市和人群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流行病学基础资料,为我国未来采取公共卫生措施降低异常气候和气温的疾病负担提供了科学依据。

原始出处:

Renjie Chen,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BMJ.2018; 363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