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胸腺瘤B2型1例

Tags: 胸腺瘤      作者:佚名 更新:2019-01-28

【所属科室】

胸外科

【基本资料】

患者,男,44岁

临床病史】

因“体检发现纵隔肿物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伴轻度呼吸困难,就诊于我院急诊,行肺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而后转入我院我科,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后复查肺部CT示“纵隔肿物”。

【影像图片】

























【影像表现】

纵隔偏左见团块样软组织影,6.7cm×4.5cm大小, 边界清晰光滑,边缘见小结节样钙化影,轻度均匀强化。

【病理诊断

胸腺瘤B2型



【本病例特点】

本病例青年男性,无明显诱因胸痛伴轻度呼吸困难,继而检查发现纵隔肿物。纵隔左部病变软组织密度,边界尚清晰,轻度均匀强化。按照这类病变在纵隔中的发病率,首先考虑胸腺瘤可能。

【病例小结】

胸腺上皮肿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包括胸腺瘤及胸腺癌,是一组生物学及形态学表现多样化的肿瘤性疾病,其临床过程和预后差别较大。WHO组织学分型是1999年WHO会议提出的一个统一的胸腺上皮肿瘤的分类方法,将胸腺上皮肿瘤分为A、AB、B1、B2、B3、C六种亚型,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肿瘤的侵袭性。A型肿瘤由梭形肿瘤上皮细胞构成,不含非典型或肿瘤淋巴细胞;B型肿瘤由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根据上皮细胞成比例地增加和不典型肿瘤细胞的出现,又将B型肿瘤分成3种亚型:Bl型、B2型、B3型;AB型为二者混合表现;所有的胸腺癌为C型。重症肌无力是胸腺上皮肿瘤最常见的副肿瘤综合征,倾向见于年轻人,文献报道约见于3O%~50%的胸腺瘤患者,本例患者未发现该临床表现。

胸腺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表现为膨胀性生长和侵袭性生长两种方式。非侵袭性胸腺瘤在生物学行为上表现为膨胀性生长。CT上表现为:肿块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清晰,与周围脏器脂肪间隙清晰,密度大都均匀。在临床上均属于I期,组织学上多为A型、AB型;肿瘤完整切除后不易复发。侵袭性胸腺瘤在生物学行为上表现为侵袭性生长,根据肿瘤的侵袭性程度不同,可表现为:局部侵及包膜、纵隔胸膜时表现为肿块形态欠规则,边缘欠清晰,与周围脏器脂肪间隙模糊;侵及肺组织和心包时表现为与临近组织分界不清;肺内及胸膜远处转移时表现为肺内及胸膜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影。其侵袭性程度不同,CT表现不同,仅侵及包膜或纵隔胸膜时部分并不能与非浸袭性胸腺瘤鉴别,如为Ⅲ期以上均可做出准确诊断。有文献报道,认为密度均匀的肿块多分布在A型、AB型胸腺瘤中,而肿块密度不均,低密度坏死灶更多见于B型胸腺瘤及胸腺癌。钙化是否有助于胸腺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尚不统一。侵袭性胸腺瘤的钙化发生率较高,且常见于B型胸腺瘤。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首次检查并没有发现前纵隔占位,胸腔积液就诊,与文献报道病史不一致。胸部CT发现前纵隔偏心性软组织密度,未见明显坏死及出血、囊变,边缘呈分叶状,可见钙化,轻度强化,没有周围侵犯征象,提示胸腺瘤可能性大。

本病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转移瘤,老年人常见,原发病史很重要,形态多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可见多发坏死、囊变及出血,强化明显;(2)淋巴瘤:前纵隔淋巴瘤较少见,常呈多发结节样改变,相互融合,坏死多见,多包饶血管生长,但不侵犯血管,强化程度不一;(3)神经源性肿瘤:后纵隔常见,长轴与神经走形一致,钙化少见,可见囊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有时不易鉴别。

来源:影像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