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误吞一根牙签,竟扎破了心脏!

Tags: 误吞   心脏      作者:佚名 更新:2019-01-29

近日,一位25岁的山西姑娘全身发烧、器官衰竭持续了2个月,“罪魁祸首”竟是一根6 cm左右的牙签,扎在了右心房里!


图1:来自微博

“平时没事,叼着牙签玩”

小赵(化名)从12月底开始持续不明原因发热,因多器官衰竭就诊于西安第三医院。心脏彩超提示,小赵心脏的三尖瓣被细菌组织吞噬且出现大面积赘生物,必须接受手术清除并更换人工瓣膜。在手术过程中,医生意外地发现小赵心脏上竟扎着一根“黄色的小棍”!


“拿镊子一夹,是硬的;夹出来一看,两头尖;拿到眼前一看,竟然是根牙签!”第三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红兵主任如是说。



那么,小小一根牙签,是如何扎进心脏的呢?

据小赵自述,平时就喜欢吃完饭叼着牙签玩,可能是某天一不小心吞进去了,心大的小赵也没在意。在吞咽时,被食物挤压的牙签扎穿了食道,扎破右心房后恰好停留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

而牙签自带的细菌进入心脏后,在里面循环生长,在三尖瓣形成了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感染病原体沉着而组成的赘生物。

持续发热2个月,是什么疾病这么“凶”?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假丝酵母菌属。肠球菌属及假丝酵母菌属更多见于医疗相关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

而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亚急性者多表现为驰张热或午后及晚上发热,常<39 ℃,常伴乏力、周身疼痛。急性者呈爆发性败血症表现,有高热寒战,常伴心力衰竭。

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可有基础病变或者是炎症导致的瓣膜病变引起。还可能出现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睑结膜瘀点、指甲下缘出血、视网膜卵圆形出血、(Roth斑,常见于亚急性者)、手掌和足底部无痛性出血性红斑(Janeway损害,常见于急性者)等周围体征。

但感染性心内膜炎并非常见病,它的发生有两个前提,一是细菌入血形成菌血症,二是原有结构性心脏病。且并非所有的细菌都能致病,必须能附着于心内膜的破损处并存活且能造成心脏化脓损害。

由此可见,这个竹签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谓是巧之又巧。

险!稍有偏差就可能“心碎”

虽然异物误入人体的报道,并不少见。

有直肠塞灯泡的↓↓↓


图2:来自微博

也有小孩子吞硬币的,堵在了食管的。


图3:误吞硬币

但牙签从食道直接、完整且精准地插入了心脏内部,又不发生心包积液、心脏压塞的情况,这种情况巧之又巧,微乎其微。若一旦牙签插入心脏稍有偏差,就会迅速致心脏破裂造成大出血或压塞。万幸的是,患者完全没有外伤痕迹。

为此,有业内人士提醒,邻近春节,鱼刺、鸡骨头、包在饺子里的硬币…都是经常被误吞的东西,这次牙签,更让人心头一颤。

异物堵塞的常见部位不外乎气道和食道,如果是气道,往往发生气道梗阻,严重者会导致窒息,我们可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如果是食道,就需要警惕是不是会出现食道外伤以及潜在的并发症。因为食道有天生的3处狭窄,异物通常会被卡在狭窄处,这样不上不下状态,就形成就一个“定时炸弹”。

误吞异物,真的可能要命!

从外形上可以把异物分为两种,尖锐的和圆钝的。圆钝的异物,往往不会刺破食道,但是也可能造成食道梗阻即“噎住了”;而尖锐的异物,有可能损伤食道造成出血,在大量出血的时候会出现呕血,甚至引起失血性休克。

由于食道的解剖结构毗邻心脏和主动脉,因而在异物刺穿食道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损伤心脏和主动脉,多需要开胸手术进行血管修补,有的甚至等不到手术机会就一命呜呼,都屡见不鲜。

此外,食道并非是清洁的通道,食道损伤以后,异物和食道的细菌会造成损伤处的感染,如纵隔、胸腔、心脏、血管等。在“马虎大意”的情况下,拖成慢性炎症,甚至忘记了以前吞食异物的病史,就更加耽误诊断和治疗了!反复的发热,疼痛等炎症反应,俨然把吞食的异物,变成了一个磨人的小妖精!

那么,吞下去的异物,怎么办?

不要拿水冲!

不要咽馒头!

也不要喝醋!

去医院!先看耳鼻喉科,

再评价需不需要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的帮助。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应该牢记细嚼慢咽!尤其是在过年时节,面对豪华盛宴,更应该时刻提防,食道异物,可不是闹着玩儿!

来源:陕西新闻 看看新闻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