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儿童医学体系不能只复制成人模式

Tags: 儿童医学   成人模式   体系探索      作者:朱宗涵 谭嘉 更新:2018-08-10


在日前举行的首都儿科所60周年学术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原首儿所所长朱宗涵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深入思考。

儿科和儿科学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和发展,防治儿童和青少年期的疾病和伤残,成人疾病的儿童期预防以及重大公共事件中儿童健康的保护等。

过去,儿科学的发展,基本完成了从成人医学的学科复制;未来,复制仍然是儿科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更深入思考:
  • 儿科学与成人医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 儿科学应该具备的自身特点是什么?

  • 基于人生早期的生命科学的关键是什么?
科研创新 须围绕发育科学展开现
儿科不是成人医学的缩小版

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多是基于成人医学形成的体系,不能充分反映儿科的特点和规律。生长发育应该是儿童医学的显著特点,儿童医学是以发育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医学体系,覆盖了从受精卵到青春期漫长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包括胚胎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特别是生命最初1000天,即从孕期到2岁的特殊阶段,是为一生健康奠定基础的时期。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未来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的阶段。

儿童医学是人类生命早期,即从生命形成开始到成人期前整个发育阶段的医学综合门类,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早期发育对人一生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生命科学进展为儿童医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因此,我们亟须对儿童健康再定义,树立创新的发展观。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伤残,更要促进儿童所有潜力的充分发展。促进儿童潜力的充分发展不仅要重视体格生理发育,也要重视心理行为和社会能力发育,从基于疾病的临床诊疗向基于发育的健康管理转变,保障和促进儿童获得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发育生物学推动了发育儿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推动了基于遗传和环境交相互作用的发育理论,脑和神经科学催生了神经网络机制和发育编程理论。此外,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网络组学),生物医学工程,社会-经济学等都为儿童医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发育相关障碍占儿科就诊量的50%

目前,发育相关的生理和心理行为障碍约占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量的50%以上,我们特别需要对发育相关疾病给予更多关注。如基于遗传因素的发育障碍和损伤,包括基于DNA基因序列的发育障碍(遗传代谢病),基于DNA基因表达调控的发育障碍(出生缺陷、肿瘤);基于环境因素的发育障碍和损伤,包括基于宫内环境的发育障碍(低体重儿、早产儿、宫内发育迟缓),基于生后环境的发育障碍(营养、感染、疾病、伤残),以及发育相关的功能性紊乱等。

当前,各种疾病引起的发育障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儿童医学相关工作者应加强对儿童疾病的综合管理,积极寻找新的临床诊疗思路和策略。

儿科学院 专业人才应有的“摇篮”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儿科医生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目的多元化(单纯的诊疗→疾病防治+健康+发展),服务参与方的多元化,儿科服务模式亟须创新,发展多层次儿科服务,构建新的儿童医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儿科学、临床儿科学、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营养儿科学、环境儿科学、遗传儿科学、灾害儿科学、儿童保健学、儿科药物学等。这些都离不开儿童医学专业人才的支撑。

对未来的儿科医生来说,他们在医学院的5年时间里应该学习更多儿童医学的内容。目前的儿童医学教育体系还存在短板,院校教育阶段的缺失尤为突出。当年轻医生进入儿科住院医师培训时,对儿科学几乎毫无所知。当他们成为儿科医生的时候,只知道儿科是成人医学的缩小——“小儿科”。

“儿科学院”的设想

事实上,儿科有太多成人医学所没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不应该将这些重要的内容都放到“毕业后教育”阶段。儿科学应该去构建一个综合的学科体系,为学生提供完整全面的儿童医学体系教育。这是儿科教学未来的责任,也是要求恢复儿科系的重要理由,更是提出“儿科学院”设想的理由。

“儿科学院”的建设发展模式能够为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创造更多的空间和主动权。可以探索儿童医学基础教育的创新,体现发育的演化过程,例如发育解剖学、发育生理学、发育生物化学、发育免疫学等。也可以全面规划儿科医疗服务需要的学科,如儿内科、儿外科、儿科护理、儿童五官科、儿童口腔科、儿童药学、儿童影像、儿童麻醉等。可以设立进修学院(继续教育基地),为大量缺乏儿科专科资质的基层“儿科医生”提供系统培养的基地。儿童医学体系从复制转向创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万里长征始于足下,现在就需要起步。

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