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做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必须抓住机遇

Tags: 胃肠肿瘤   临床研究   专家观点      作者:王潇雨 更新:2018-06-13


消化系统肿瘤中,除了结直肠癌外的其他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低,相关研究也较少。但这些肿瘤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但又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来帮助解决临床诊疗难题。日前,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2018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探讨消化系统肿瘤精准临床和转化研究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免疫与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和进展,探讨中国消化系统肿瘤的药物研发与转化研究的未来方向。

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 CGOG 成立的初衷是以沈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致力于推动消化系统肿瘤的诊疗 规范化、临床研究及药物研发,提高全国诊治水平,会议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

消化道肿瘤的研究难、复杂,“广撒网、跟风、收获少”是业界的常见现象,不少医生在失望和机遇中徘徊。不可否认,消化系统肿瘤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种类少,新药临床试验需求高。

ASCO2018年消化道肿瘤临床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研究热点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但能成为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少,免疫治疗没有突破,新靶点药物匮乏,相关进展多集中在化疗和综合治疗。

事实上,中国消化道肿瘤Ⅰ期临床研究有不少机会。首先,食管癌是中国特色肿瘤,而且中国的癌种,95%是鳞癌,而国外大部分是腺癌。其次,患者在吸烟、饮酒方面造成的局部侵犯严重,从病因切入的研究方向较为明确。

另外,虽然有些治疗靶点变异频率低,但我国人口基数大,目标人群总量仍可观。而且近年来,中国Ⅰ期临床试验项目开展多,仅次于欧洲、美国,而且超过了日本。

胃肠肿瘤Ⅰ期研究机会存在瘤肿差异、人群差异、微环境差异。首先,消化道肿瘤异质性高,但不同瘤种的易感基因和预后之间存在联系,全癌种转录组与临床病理预后相关研究将是热点。其次,肿瘤组织微环境可能影响疗效,抗肿瘤与抗微环境治疗同时进行也是未来研究方向。

从研究方法来看,二代测序、质谱分析、靶向与免疫联合治疗或许会有新希望。而在新药研发方面,最大希望在靶向药物,其次是免疫治疗,最后是化疗药物。关于新药耐药机制研究,吡咯替尼耐药与CDK4/6的关系、CCND1/CDK4/6参与吡咯替尼的继发耐药、CDK4/6抑制剂逆转吡咯替尼的耐药都是热点。

胃肠肿瘤现在的发展慢一步,但可以借鉴学习其他肿瘤的研究方法。比如肺癌的Ⅰ期临床研究发现,与单药相比,多药联合临床效果更好。这种用药趋势是否适合于消化系统肿瘤,可以启发我们多做思考。另外,不同肿瘤的发病率、治疗需要、分子分型等,也是有望获得突破的方面。

此外,临床研究安全性需要把控好。充分与药物研发机构和企业沟通、合作,创造条件。Ⅰ期试验设计要反复讨论,充分了解PK、PD、DLT、目标人群、用药时机、剂量、未来的合并用药。Ⅰ期临床研究进行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迹象,反复斟酌讨论。

来源: 健康报医生频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