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灾难医学体系走向成熟

Tags: 灾难医学   体系建设   队伍成熟      作者:胡彬 更新:2017-10-16


日前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分享了灾难医学领域的新进展。近年来,灾难医学学科体系有了更清晰的架构,立体化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网络正在建设中,一批能“打硬仗”的应急救援队伍也在日渐成熟。

1卫生应急有了理论支撑

“我们可以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是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许树强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卫生应急发展的思路是“一体两翼”,其中“一体”就是卫生应急的体系建设和核心能力建设,“两翼”就是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

作为紧急医学救援的重要理论支撑,灾难医学不仅包括健全的灾难医学救援预案和体系,规范的灾难医学救援人员培训、教育,专业的救援队伍,以及区域间和国际的密切合作,此外,对于民众进行灾难医学知识的普及也势在必行。

“灾难医学不单纯是灾难到来的时候启动应急救援或者应急设施。”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将灾难医学的理念概括为“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首先是“始于灾前”,在灾难来之前未雨绸缪,做好专业队伍建设;其次是“重于灾中”,在受灾的现场要能把生命损失降到最低;最后是“延于灾后”,做好灾后重建、防病防疫等工作。“灾难医学不仅着重于现场救治、临时处置,平时的准备、培训、知识普及等也很重要。”

2立体化救援网络渐形成

在2016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中,就已提及健全现场救援指挥协调机制、强化现场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推进立体医疗转运与救治、规范医学救援管理等主要任务。

“立体救援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如今我们多数都是在陆地上的救援,海上救援、空中救援将成为逐步拓展的重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介绍,立体救援将陆海空优势整合,进行立体后送,立体前方增援,形成立体化救援网络,对救援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优势互补,从而使救援效率大幅提高。

立体救援网络

许树强表示,未来的五年内,国家将着力构建陆海空立体化、综合与专科救援兼顾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优化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布局,推进帐篷化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十三五”期间,将建设国家移动处置中心,建立11支帐篷化的医疗队,在37支、四大类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基础上,再建12支队伍。另外,还将建设6个国家海(水)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及7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推进网格化布局的建设。

“此外,学科建设也是我们在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演练以及卫生应急队伍的管理。”许树强表示。

现在,国内已经拥有两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WHO-EMT),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战备”。

3救援队伍获WHO认证

第二军医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教授强调:“我们需要注意,平时医疗卫生水平并不等同于应急医学救援能力。”他表示,应急医学救援的特点首先是突发性,其次是时效性。很多事件的发生没有预兆、随机性很大,可以说“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而上海在完善的急救网络、快速反应机制、专业救援队伍、绿色分流通道等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

刘中民介绍, 2010年为保障上海世博会的安全,由上海东方医院组建起第一支上海卫生应急救援队,在2012年,这支队伍也成为国家的第一批应急救援队伍。2016年4月~5月,世界卫生组织曾先后两次派出专家组赶赴上海,对东方医院救援队的建设情况及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考核与验收,专家一致认为,队伍的建设情况符合第二类可以收治外科病人的野外医院标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可靠的保障能力。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为第一批通过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作为一支“平战结合”的队伍,医疗队的正式队员全部来自上海东方医院。“这些年,医疗队参加了多次紧急事件的医学救援,还通过参与各种综合演练,不断锤炼队伍的应急能力。”刘中民说,为了保持随时应战的活力,救援队确立了24小时值班、15分钟首批集结制度等,首批救援队可在20分钟内出发,主动响应上海市范围内各种灾难事故救援。队伍每周一次常规训练,每季度一次封闭式专项训练,每半年一次集成演练培训,涵盖体能、搜救、转运及各类常见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科目训练。

刘中民认为,医学救援队伍除了快速响应、有效救治、做好专业救治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在救援队内部和被救治的灾民之间形成“同舟共济,生命至上”氛围。“我们要力图打造出应急医疗的‘特种兵’,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主力军,灾难医学的先锋队,社会平安的‘守护神’。”

来源: 健康报医生频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