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医学科普需要与时俱进

Tags: 医学科普   科学素质      作者: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卫春 更新:2016-04-15

2015年9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7.56%和12.00%,位居全国前三位。分别达到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离不开科学普及。

医学作为基本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大力开展普及工作。那么,怎样的普及方式和途径才是最受欢迎和有效,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知识和方法等消化吸收,并内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和习惯呢?

对医学科普的重要性大家早已有共识,但对医生作为医学科普的主体的认识似乎并不一致,至今有关部门仍然没有将科普能力作为考核医生合格与否的指标;医生的科普成绩和成就与晋升晋级等没有挂钩;许多医生把医学科普当作是“小儿科”,不屑一顾;对做科普的医生认为是不务正业,旁门左道,想出名。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也是有害无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有履行“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义务。世界卫生组织五星级医生的标准是:A、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高质量、综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B、保健方案决策者:要能够选择经费效益较好的措施;C、健康知识传播者:通过有效的解释和劝告,开展健康教育;D、社区健康倡导者:满足个体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并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E、健康资源管理者: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外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病人和社区的要求。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教授说:“我们提倡医务人员做名医,更要崇尚名医精神。做一个好医生,除有精湛的医术外,还要有自觉承担科普宣传的责任和能力。衡量一个名医,写好科普文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医学不仅治疗病人,还要面对整个人群。未来寻求医学服务的不仅仅是患者,而且有相当数量的正常人,临床医生不仅要治好病,还要教会人们预防疾病的知识,询医问诊的也不仅仅是因为躯体缺欠或某个系统的疾患,而相当多的人以期得到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医生开出的不仅有去药房取药的处方,还有生活处方。医学的任务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在医学研究向深层次进军时,及时把新技术、新知识通俗地告诉患者和公众,已经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是医学发展的要求。科技再进步,手段再先进,群众不接受也是枉然。要探求未知,也要推广普及。只有让病人明白了科学道理,才会很好地与医生配合。

科普是一项严肃的、高尚的、美丽的事业。科学普及工作决不是“小儿科”,而是“非大材不能胜任”的工作。它要求做科普的人既是专家,精通业务,又要能通俗地讲,把科学术语和科学道理转化成广大群众能听懂的语言。科普搞得好,可以增进医患关系,增加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科普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普及,更是医患之间的纽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

医学科普的方式可以是书面文字、图片、语言、影视等,传播途径可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阅读机、多媒体、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此外还有诸如“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 “首席科技传播专家” “科普专家演讲团”,科普志愿者联合行动,等等。普及者一直很努力,媒体很投入,传播者做得很辛苦,但收效与预期却并不如人意。

这是为什么呢?正如一位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科普作家所言:我做科普3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1 科普稿件,做死了;2 科普讲座,也死了;3 自媒体,这是现在的方向。

的确,这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53.4%,比2010年的26.6%提高了一倍多,已经超过了报纸(38.5%),仅次于电视(93.4%),位居第二。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且增长快速。

笔者业余做医学科普30余年,前15年我写了1000余篇,可近15年则是偶尔为之。为什么越写越少,越来越没有创作激情了呢?原因不少,但主要是觉得看不到自己想看到的效果,太一厢情愿了,痼疾难改,个人的力量太弱,以卵击石,以致丧失信心,失去创作动力。为此,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医学科普到底应该怎么做?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对上面这位教授的说法,我是基本同意的,但直觉告诉我,自媒体的命运,最终也将和科普稿件和科普讲座一样,必死无疑。借助于互联网的自媒体作为一种传播途径和方式有它独特的优势,短平快,普及面广。但仅仅是短平快是没有生命力的。至少在现阶段,自媒体的任性是有目共睹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信口开河,可信度存疑,快餐文化,快闪节奏。谁来监督自媒体,谁能保证自媒体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这里的“死”不是指消亡,这里的死有两层含义:一是传播者做不出新意了,受众对这种形式不再感兴趣,麻木了,以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成了对牛弹琴,自动退出。二是指将被别的形式替代。虽然作为一种普及形式可以长期存在,但不再是主要形式。自媒体在未来同样有被其他形式取代的可能,这是不容置疑的。别的形式可能更好,更新,更快,更有效,但也有可能仅仅是赶时髦,一阵风。

反思既往走过的路,我觉得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其一,认识不在一个点上,甚至完全相反。做的人(医学科普工作者或医生)和受众的想法和需要并不一致,这可能还是科学素质所致,不仅仅是理解问题。做的人觉得公众缺少且需要,必须让他们知道这些,我职责所在,责无旁贷,无论使用什么手法,只要对他们有益,在所不辞。受众却不是这么想,他不认为自己缺少和需要这些知识,他觉得无所谓,可有可无,与我关系不大,不是我关心的,至少没有强烈的渴求,反而认为那些人是硬灌输,甚至有所抵抗。其二是方式方法问题。单一老套,不能灵活多变耳目一新,高深莫测,不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枯燥乏味,不为受众喜闻乐见,高高在上,不能贴心贴肺……面目可憎,一厢情愿,不能激发起受众的兴趣。传播者和受众不在同一个频率,无法对接和产生共鸣,不能发出和声。

这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还发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不平衡,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存在城乡差别(城镇高于农村),年龄差别(中青年科学素质水平较高),性别差别(男性高于女性)等。农民和妇女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较慢。妇女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同期男性公民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而公民对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医学新进展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77.6%、74.7%和69.8%。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重点所在,关键所在。医学科普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城镇人、农村人,中青年、年老体弱者,男人女人,不同的社会群体、知识阶层等,分清对象,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用他们喜欢的语言,说到他们心里去。

缺什么补什么。不同的受众可能有同样的需求,但更多的可能是不同的需求,甚至特殊需求。同样的需求可以用面的方法普及提高,相互促进。不同的需求,只能从点的层面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一对一的方法,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才能收效最大化。

喜欢什么给什么(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人生百态,***千样,有人喜欢读书看报,有人喜欢看电视听广播,有人喜欢微信互联网,有人喜欢海派清口,有人喜欢相声小品,有人喜欢山东快书,有人喜欢河南梆子……科普如果也能做到形式多样,投其所好,让公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收获一定不是一般的好。

提高公民素质任重道远。新时代,新需求,新发展,新媒体,需要新思维,医学科普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接地气,才能充满活力,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为公民接受,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效。普及者个人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