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疫中日志|4名90后援鄂护士的火神山抗疫故事

Tags: 疫情   湖北   火神山      作者:佚名 更新:2020-05-07

【写在前面】

当疫情侵入矗立于河湖之上的武汉时,为了保卫这座大城,一场场“巷战”打响,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战士:不幸中招并与病毒搏斗的患者、每天进入污染险地的医护人员、转运和服务患者的工作人员、日夜赶工建造医院的一线工人、挺身而出奉献力量的志愿者,甚至“呆在家里不出门也是战斗”的自我隔离者…… 他们参加了这场保卫战,见证了这场保卫战,很多人还记录下了这场保卫战的一个个细节,涓滴汇集,就是共和国的一段战疫史。

有人问我你怕吗?为什么要去?我怕!可是我是医务工作者,救人是我的职责,而且我的家乡信阳临近武汉,我想做的是防止疫情继续扩散,做好第一道防线去保护家里的父母亲人们!

我所希望的并不是患者的感谢,而是他们尽可能康复,再多感谢的话语也比不上出院时的一个拥抱,一个由心而发的笑容。

选择学医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它,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对待它!

疫情期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中,80后、90后成为主力军,以下是4名曾在火神山医院战斗的援鄂护士在疫情期间写下的日记。

希望伴我前行

高亚婷,1991年生,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护师,援鄂期间系火神山感染二科一病区护士

我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移植科护士高亚婷,从2012年护理专业毕业,我的护士生涯每天平平稳稳地度过,直到2020年1月24日凌晨五点一通电话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护士长在电话里说“现在疫情严重,医院要抽调医护人员到武汉支援,你能不能去?现在就报名,时间紧急。”没有过多的思考时间,我说“能!”接着退票取消休假、整理行李、开宣誓大会到坐上出发的班车,我才敢相信形势已经那么严峻了。

坐上车等待出发的时候,妈妈视频电话打过来了,问我在哪,吃的什么,给我看了家里准备的年夜饭,我第一反应就是把我头上戴的迷彩帽拿下来,怕她看出端倪,因为我去支援武汉,没敢跟家里说……虽然后面父母依然知道了,没有责怪,也没有说什么大义,只说让我好好保护自己,安全回来,每天下班有空给家里发个视频……

有人问我你怕吗?为什么要去?我怕!可是我是医务工作者,救人是我的职责,而且我的家乡信阳临近武汉,我想做的是防止疫情继续扩散,做好第一道防线去保护家里的父母亲人们!

第一次进病房近距离接触确诊患者的时候,心里是紧张害怕的,每天看着自己满是压痕的脸,身体上是痛苦的,但随着抗疫工作的展开,工作也紧而有序地进行着,让我心里慢慢平静许多。在工作中,无论是基地领导对我们个人防护的严格把控,还是海军后勤对我们家人的生活保障,都让我慢慢安心。但最终让我的心慢慢坚定的还是那些工作期间互帮互助的队友,是那些听到我是专门从上海赶来武汉支援的海医大工作者而对我弯腰致谢的家属,是那些做操作时提醒我他自己没带口罩,让我稍等一下的病人,她们在我们因为三层手套没有一针见血时没有一句抱怨,笑着说没关系,让我的心更加坚定。

人心可期,生命有灵,那些无辜患病的人都满怀希望,我们怎能不拼尽全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度过这次难关,相聚在欢声笑语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顾盈盈,1990年生,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护师,援鄂期间系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二病区

今天是来武汉的第三十天。

从除夕夜出发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天了,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可说短也不短了,在这一个月从茫然到坦然,从坦然到释然,从摸索阶段到熟悉阶段,从磨合阶段到协作阶段,从汉口医院到火神山医院,虽然时间不长,但期间的心路历程还是挺长的。

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这座城市,虽然它现在属于沉睡阶段,但不难看出原有的车水马龙,每天最喜欢的时间是去医院上班的路途中,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武汉的美,因为每天有来有回,现在已经很熟悉司机师傅的行车轨迹,到哪里需要上高架,到哪里需要转弯,到哪里需要掉头,到哪里需要慢行,一切的一切可以了然于胸,白天的武汉和夜晚的武汉不一样,凌晨的武汉与傍晚的武汉也不尽相同,虽然每天的路线是一样的,但每天也有许多意外的惊喜,例如最近路上的行人慢慢多了起来,城市中的烟火气也随之而来,天气逐渐回温,路边公园内的迎春花也开始三三两两迎风开放,商铺有两三开门营业,人们也逐渐缓解紧张的气氛,迎接飘然而至的春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随着疫情的回暖,大家逐渐可以走出家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此,我们也在努力工作着,在武汉是从防护措施培训开始的,慢慢到接触病人,慢慢从汉口医院转至火神山医院,这其中辛苦是有的,但我觉得更多的顺其自然的过程,慢慢与自己交流,使自己能够更快融入现在的工作环境与护患关系中,在汉口重症病房时回因为患者的一句辛苦了感动到热泪盈眶,因为家属的一句感谢而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了意义,虽然一直在临床工作,但是患者与患者之间也是大不相同的,到了火神山医院后这种感觉越发明显,因为随着接触的病人越来越多,可以发现,大多数患者的内心还是很焦虑、很忐忑、很害怕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最终结果是什么,所以我觉得现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心理疏导,在平时的生活照料与护理治疗外更需要注重的一项工作,在打针输液的同时给予更多人文关怀,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打消患者现有的焦虑情绪,鼓励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在工作中听到最多的话语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感谢我们;如果以后再来武汉一定好好招待;不能麻烦我们,我们已经很辛苦了。其实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内心非常高兴,说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些叔叔阿姨,大爷婆婆们感受到我平时工作中的尽心尽力,当然我所希望的并不是患者的感谢,而是她们尽可能康复,再多感谢的话语也比不上出院时的一个拥抱,一个由心而发的笑容。在这些面前,那些因为口罩压出的伤痕,防护服内湿透的衣服,防护目镜内的水蒸气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不知道何时才能走过武汉川流不息的街道,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尝一尝热干面与三鲜豆皮,不知何时可以登上黄鹤楼俯瞰武汉的景色,在东湖景区悠闲漫步,观赏湖光山色。我相信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努力下,一定会打赢这场狙击战,我的愿望一定很快可以实现。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愿所有人平安喜乐,愿国泰民安。

疫情过后我们一起回家

王如冰,1992年生,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护师,援鄂期间系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二病区护士。

2020可以重启吗?光阴岁月可以退回吗?

湖北新型冠状病毒形势日益严重,作为军队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我责无旁贷,自愿响应党的号召,在年三十的夜里,冒着严寒,不惧风雨,千里奔赴一线,为战胜疫情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先是在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一段时间,后来跟随部队到了火神山医院,我就成了火神山医院二科二病区的一名护士,科室的从无到有,包括病人的牙刷,墙上的标示,每一个开关的检测,科室的冰箱,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团结一致的成果。

在第一天收治病人的时候,有一位阿姨让我觉得很特别,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的心理负担还是很重的,一遍遍刷着一条抖音,不断重复着:加油,加油,加油。我知道那是我们海军的一个视频,此时我很明白患者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疗,还得要有战胜病魔的信心,我主动跟她聊天:阿姨感觉怎么样,闷吗。她说:还好。她用恳切的目光问我:护士我的指标还正常吗?我相信你们,你们是人民解放军,解放军来了就好了。听到以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这是人民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是她们的希望,然后我故作轻松说:一切指标都很正常,不用担心,其实这些指标你不用太在意,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配合治疗,多喝水,多做深呼吸,就把它当作一次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就好,前提是不要随意把氧气拿下来可以吗。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加油,我们都会平安回家的。

其实我知道她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都不算太理想,其它的生命体征也还算可以。每天上班,只要一有空我都会去看看阿姨,跟她聊聊天,跟她开玩笑,来减轻她的心理负担,也尽力满足她的需求,阿姨经常告诉我说:你们的眼睛是我见过最美丽眼睛,解放军真好,太感谢你了,你们自己也要保护好自已呀。有次她还拿出手机让我看,说是感染的医护人员有死亡的,你们一定可要注意安全。我故意跟她开玩笑说:看到我戴的是什么了吗,这叫紧箍咒,戴上紧箍咒我就不是凡人了。

值得开心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大家的共同努力,阿姨的病情,已经慢慢恢复了,已经可以考虑准备出院了,由衷为阿姨感到开心。

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离不开的爱,疫情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真心希望疫情可以早点过去。我们有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疫情不除誓不还的决心,我相信雾霾必将散去,疫情必将终结,让我们一起早日回家。

这是一生难忘的岁月

周礼霞,1995年生,海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呼吸内科护师,援鄂期间系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护士

2020年的除夕,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是特殊的一天,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我们接到上级通知驰援武汉,在紧凑的机舱内我们度过了除夕夜迎来了2020年鼠年的第一天。

脑海里想像的武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中部的商业重镇。当我们到达武汉的那一刻,机舱门打开,扑面迎来的是空气中散发的消毒水的味道,我们背上了行囊,登上了车,在行驶的途中发现这个城市静谧地宛如一座空城,没有想象中的朝气,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来势汹汹改变了这座本来繁华的城市,我们的任务就是来让这座城市恢复原来的美好。

在我们进去医院之前我们经过培训学习自我防护的重要性,穿脱隔离服的重要性,各种消毒的流程,进入病房前说不紧张都是骗人的,我们只能进行自我调节,第一次进病房由于过于紧张,光是穿防护服我门口就穿了半个小时。当看到病房里住满病人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原本阖家团圆的时刻,他们却因为病魔缠身只能在病房里待着,没有家属的陪伴,他们是多么的孤独,有的人连基础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看着令人心酸。

在我们救治的呼吸科四病区中,有一位78岁的老爷爷让我们印象深刻,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气喘气急,大口的血性痰,氧饱和只能维持在60%左右,病人的痰液,泡沫,血液,都是很容易造成感染的,不能像对待普通人一样,我们冒着被感染被暴露的风险,立即用纸把他嘴巴里的血擦净,放进黄色垃圾袋密封处理,并立即采取了半坐卧位,头偏向一侧,我们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予凝血酶原复合物静脉注射,半小时后病人的症状稍有缓解。次日患者又出现了气喘气急,氧饱和下降至56%,予加大氧流量,鼻导管及氧气面罩双路供氧,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加甲强龙40mg 稀释静滴,予静注免疫球蛋白静滴,予以营养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护理,患者的氧饱和维持在85%-90%之间,患者的血痰也基本消失,我们感到很欣慰,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病人的病情也从病危转成了病重。

生活中由于病情的需要不能有家属的陪伴,由于患者病情需要,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吃饭、喝水。“叮叮”当19床床头铃响起的时候,我们立马赶了过去,原来是他口渴了,我一手托着他的头,让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慢慢的扶他起来,喂他喝了两口水,他非常感激的对我们说:“真的是太谢谢你们了,你们辛苦了。”

在这次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作为聘用制人员,我们迎难而上,牢记使命,我们定不负众望,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选择学医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它,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对待它!

来源:澎湃新闻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