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别让世界杯变成世界“悲”:运动性猝死,你该知道这些

Tags: 世界杯   运动   猝死      作者:小循 更新:2018-06-1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定义,运动性猝死通常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出现的意外死亡,其通常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群。随着体育运动在我国逐渐普及,在朋友们自己组织的球赛上,在马拉松比赛中……参赛选手猝死的消息屡屡曝光。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我们特邀我国运动医学和心血管医学领域专家详解运动性猝死的原因、现状和预防等内容,带您全面了解运动性猝死。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在运动员中的发生率肯定高于一般人,一些非常著名的运动员正是猝死在赛场上,如美国著名排球运动员海曼、中国男排运动员朱刚、喀麦隆球星维维安福、西班牙国脚普埃尔塔。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

80%为心源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脉异常、心肌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

15%为脑源性疾病,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硬化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等。

5%为其他原因。

其中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主要包括结构性心脏病、心脏电生理疾病以及其他获得性原因三大类。



运动性猝死的特征

与时间的关系

一天中早上为运动性猝死高峰;一年中以寒冷、高温月份和季节转换月份为运动性猝死高峰。

与职业的关系

除了职业运动员,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运动性猝死比例较高。

与性别的关系

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男性和女性之比一般>5:1。

与年龄的关系

运动性猝死发生的高峰年龄为16~30岁。

与项目的关系

运动性猝死的发生与从事的运动项目密切相关,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以及肌肉的收缩形式等决定了运动的生理负荷,并与运动性猝死发生率密切相关。高强度运动尤其是有竞争性的高强度运动更易导致运动性猝死的高发,如足球、篮球、田径等。

我国人群的运动性猝死特点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有关运动性猝死的报道也不断增多,特别是在马拉松比赛中,近年来经常有业余选手在跑步过程中猝死的报道,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报特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高晓嶙研究员介绍我国人群的运动性猝死特点。

性别差异明显

我国男性运动性猝死患者数量是女性的9.3倍。1984-1988年德国运动性猝死男女之比为5.6:1。英国伯明翰市运动性猝死男女之比为12:1。这可能因为女子大多参加低强度训练,当身体极度疲劳或不适应时,更易停止运动,并且有研究显示女性猝死易发疾病的患病率比男性低。

年龄分布呈“马鞍型”

我国运动性猝死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从9岁到80多岁,以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运动性猝死患者较多,占运动性猝死总数的90.29%。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这两类人群参加健身运动较多有关。

职业分布以学生和退休人员为主

我国运动性猝死涉及的运动项目较多,包括:跑步、拔河、爬山、单杠、羽毛球、俯卧撑、举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游泳、门球、跳绳、跳舞、跳远、网球、武术等。运动性猝死易发项目依次为跑步(33.98%)、足球(10.68%)、篮球(8.74%)。据国外研究报告,运动项目参与人数、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以及肌肉收缩形式等均与运动性猝死密切相关,竞技性高强度运动最易导致运动性猝死。

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我国人群最易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时段是早晨,其后依次为下午、上午、中午、晚上。早晨是交感、副交感两种神经系统的转化时期,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和冠状动脉痉挛;另外,清晨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低,血液黏度较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生理惰性大,起床后突然从静息状态到进行剧烈运动,会使心脏负担突然增加。此外,我国运动性猝死易发月份依次为3月、11月、7月、4月、10月、12月,运动性猝死主要集中在高温、寒冷、以及温差变化较大的月份。这可能与人体生物节律,以及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有关。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尽管运动性猝死是运动员乃至一般人群生命的危险“杀手”,但并非不可防范,目前国内外普遍对运动性猝死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开展运动性猝死防治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预防运动性猝死的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的疾病。

目前我国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科学健身的宣传已深入人心,但针对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宣传教育还是较少,人们对运动性猝死诱因、前兆症状、体检指标、预防措施等了解不多。国际奥委会医务委员会制定的《洛桑建议》(Lausanne Recommendations)是现阶段比较成熟的心源性运动性猝死筛查体系,其建议的运动性猝死检查指标主要包括:个人史、家族史、物理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其中12导联心电图被认为是目前排查人群运动性猝死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级预防

绝大多数猝死者既往有心脏病。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根据病情进行危险分级,制定相应运动处方,及时发现前驱症状和减少猝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运动性猝死前有50%的患者会出现发热、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头痛、气促、胃肠不适、腹泻、极度疲乏等前驱症状,但也可能毫无先兆。如果在运动前、中、后出现较明显的胸闷、胸部压迫感、极度疲劳等症状,应引起足够注意,若症状明显,应及时终止运动,并进行详细的医学检查。进行体育活动的禁忌证包括:体温升高的急性疾病、各种内脏疾病(如心、肺、肾、脑及胃肠道疾病等)的急性期、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肺结核咯血、消化道出血等)、恶性肿瘤的转移期。

现场急救的普及

治疗心脏骤停以防止其发展为心脏猝死,重在普及现场急救处理和完善急救体系。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