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Hypertension:双上肢血压差异>15mmHg,卒中风险显著增加!

Tags: 双上肢血压   血压差   高血压      作者:人间世 更新:2018-04-16

临床工作中发现双上肢血压差异特别大的,一定记得寻找病因,对病因的治疗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血压,作为四大生命体征的一项,它的测量过程非常简便,结果也是两个简单明了的数值——收缩压与舒张压,但就是这两个简单的数值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17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将高血压诊断标准更改为130/80 mmHg,更是引起学界专业人士的广泛热议。

哪么,如何才算是一个正常的血压呢?

《2014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告诉我们答案:诊室血压<120/80 mmHg。但是,界定一个血压值是否正常,除了收缩压与舒张压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血压的一些潜在的东西,如脉压差要在30-40 mmHg以内,上下肢血压差要在20-40 mmHg之间,踝肱比(ABI)的范围要在0.9-1.4等。

近期,《Hypertension》发表了一篇J-BAVEL(Japan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荟萃分析,向人们揭示了血压的一个新的小秘密,即在无心血管疾病人群中,若双上肢血压差>15mmHg,则卒中风险会显着增加。


图1:《Hypertension》发布最新研究截图

该荟萃分析是基于个体参与者数据(individual participants data),共纳入了10项研究,合共计13317例患者。研究人员定义双上肢血压差(interarm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 IAD)为同时测定的双上肢收缩压压差,评价了IAD与ABI的相关性,并将终点事件确定为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指冠心病、卒中)。

研究发现,IAD、ABI明显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有无心血管疾病史,双上肢血压差与踝肱比都具有密切相关性,且双上肢血压差在5mmHg以上,就与踝肱比<0.9有显着的相关。


图2:结果发现,无论有无心血管疾病史,IAD与ABI都具有密切相关性,且IAD在5mmHg以上,就与ABI<0.9有显着的相关。

踝肱比是反映双上肢血压的差异,病理基础为锁骨下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而双上肢血压差则是体现上下肢血压的差异,其病理改变主要在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最常见的病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

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踝肱比和双上肢血压差则是不同血管受累的不同表现,因而,所以踝肱比与双上肢血压差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

IAD>15 mmHg,卒中风险显着升高

通过包含踝肱比在内的多个危险因素调整后,双上肢血压差与全因死亡并无明显相关。然而,在无心血管疾病史人群中,当双上肢血压差>15 mmHg却能够有效地预测心血管疾病,且研究人员又分别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若双上肢血压差>15mmHg,则卒中风险显着升高。


图3:研究发现若IAD>15mmHg,则卒中风险显着升高

双上肢血压差主要反映锁骨下动脉狭窄,已有尸检研究证实,近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梗死相关,所以双上肢血压差能够预测卒中风险。

另外基础心血管疾病本身就代表严重的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会掩盖双上肢血压差在这类人群(患有心血管疾病)中的预测价值。所以,在无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双上肢血压差与卒中相关。

值得思考的是,根据上述的推理,双上肢血压差应该与全因死亡相关,且欧洲人群中的SMART研究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而该荟萃分析却给出了阴性的结果,可能是存在一定的种族差异,该荟萃分析主要纳入的是亚洲人群,而亚洲人群中的双上肢血压差发生率远较欧洲人群低。

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种能用简单而又无创的方法去,对心血管风险进行更细致而又准确的分层,鉴于双上肢血压差测定的简单易行,将来有可能会纳入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范畴。所以下次接诊的时候记得要测双上肢血压哦~

遇到血压差异大,别忘了这些疾病!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发现双上肢血压差异特别大的,一定记得寻找病因,对病因的治疗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及白塞病等,其主要鉴别点: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老年人,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受累血管分布多为大、中动脉近端或开口,且有不规则斑块、钙化、偏心性狭窄、锥形狭窄或闭塞等典型影像学表现。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青年女性,早期可有血管疼痛和全身炎症症状,炎症指标升高,受累血管多为大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呈节段性分布,其影像学特征性改变为管壁增厚,管腔弥漫性狭窄或闭塞,可伴有瘤样扩张,血管PET可示管壁代谢活性升高。

白塞病:多见于女性,有眼部、口腔、外生殖器及皮肤等多系统受累,针刺试验阳性,大中小动脉均可受累,其大血管病变与多发性大动脉在影像学很难区分,所以白塞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

主动脉夹层:患者多有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或有马方综合征等基础病,以急性胸背部剧烈撕裂样样疼痛为首要表现,D-Dimer明显升高,主动脉CT可见管腔内内膜片和真假两腔。

另外,如果双上肢血压是先后测量的,这时双上肢血压差异大,还需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如房颤等。

原始出处:

1.Tomiyama H, Ohkuma T, Ninomiya T, et al. Simultaneously measured interarm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and stroke: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s data meta-analysis. J Hypertension. 2018;71:00-00.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