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抗癌史上的华人传奇李敏求医生,一段不应被忘却的故事

Tags: 癌症   治疗   肿瘤   华人      作者:药明康德 更新:2017-02-03

很少有人知道李敏求医生的名字。但知道他的人,都会为他做出的成就感到赞叹不已:李敏求医生是历史上首位用化疗治愈恶性实体肿瘤的科学家,也是首名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华人。他的故事,在人类抗击癌症的历史上留下了传奇一笔。

“局外人中的局外人”

李敏求医生在1919年出生于沈阳。1947年,他前往加州学习细菌学和免疫学,并在美国扎下了根。在芝加哥与纽约的几所医院经历辗转后,他最终来到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加入了内分泌科主任罗伊·赫兹(Roy Hertz)博士的团队,担任助理产科医师。在那里,他和罗伊一道,研究用化疗治疗绒毛膜癌的方法。

当时,癌症的手术切除疗法正大行其道,而化疗研究才蹒跚着迈出步伐。正如《万病之王:癌症传》所言,“癌症化疗师被医学界广泛认为是局外人”。而李敏求医生则更像是“局外人中的局外人”。据记载,他加入罗伊团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朝鲜战争的征兵。

然而命运阴差阳错地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他对绒毛膜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绒毛膜癌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胎盘的恶性肿瘤,会很快转移到肺、肝脏等器官,导致患者死亡。在工作中,李敏求医生见到了许多在痛苦中慢慢死去的绒毛膜癌患者,这些情景在他的脑中挥散不去,并促使他思考全新的治疗手段。

此时,位于波士顿的现代化疗之父西德尼·法伯(Sidney Farber)正在从事叶酸拮抗物的研究,并已经在儿童白血病患者身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熟知这一发现的李敏求想到,如果叶酸拮抗物能够让快速分裂的白血病细胞停止生长,那么它是否也能让快速分裂的胎盘细胞稳定下来,延缓绒毛膜癌的爆发呢?

▲法伯医生发现,氨甲蝶呤对儿童白血病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没过多久,李敏求就迎来了检验自己想法的机会。而这将彻底改变抗癌的历史。

走在时代之前

1955年的一天,一名美国海军的妻子被送到了医院。绒毛膜癌已扩散到了年仅24岁的她的肺部,像葡萄般一颗颗在她体内聚集。她的肺部破裂了,血液和空气混在一起,充满了她的胸腔。医生们手忙脚乱地从她的体内抽出血液,暂且稳定住了她的病情。但哪怕是最乐观的医生,都认为她熬不到第二天。

与药理学专家进行了一番讨论后,李敏求医生决定放手一搏,使用氨甲喋呤对她进行治疗。

她活了下来。缔造这一奇迹的,仅仅是10毫克氨甲蝶呤。

▲10毫克氨甲蝶呤,改变了人类对抗癌的认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给了李敏求医生巨大的信心,也让他有了更多回旋的余地。在接受了几周的氨甲蝶呤治疗后,这名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几个月后,李敏求医生与罗伊惊讶地发现,在X光胸透片上,已经看不到了肿瘤的踪迹。为了确保没有出错,他们重新进行了一次检查,确认了这个结果。这是史上第一次通过化疗,让一个转移性的恶性实体瘤消失的案例。1956年,这项研究得以发表,并引起轰动。

李敏求医生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相反,这次成功,让他对绒毛膜癌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发现,患者体内的“绒毛促性腺素”水平随着氨甲蝶呤的使用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在未治疗的患者体内,这些激素水平异常地高。经过治疗后,它的水平则会锐减。因此,他敏锐地意识到,绒毛促性腺素的水平能用于分析治疗的效果。而倘若血液中还存在这种激素,就意味着患者的癌症并没有被治愈,哪怕在她们的体内已经看不到了肿瘤的迹象。

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大胆的治疗手段:尽管化疗药物会产生毒性,只要绒毛促性腺素水平没有抵达正常值,他就继续为患者进行化疗。在旁人看来,他“几乎是在治疗数字,而不是在治疗病人” 。

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委员会并不能理解李敏求的做法。在他们看来,肿瘤消失了,那就是痊愈了。继续采用化疗,只会增加患者所承受的毒性,并没有实际好处,这是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能接受的。在一次见面后,李敏求医生被当场开除。

时间证明一切

这个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李敏求医生离职后,他的患者们迎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那些在肿瘤消失后就停止化疗的患者,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癌症复发;而那些坚持进行化疗,直至绒毛促性腺素水平恢复正常的患者,即便是停药几个月后,都没有出现复发。

整个癌症化疗领域为此震惊。这是一项“对于癌症治疗而言异常重要的新准则”,许多肿瘤学家说道。他们终于明白,一些生化标志物可以被用来指示肿瘤的复发风险。而李敏求医生以自己的职业为代价,带来了这一发现。

在李敏求医生与他的同事们做出这一发现之前,90%的绒毛膜癌患者会在一年内死去。如今,在化疗的帮助下,几乎所有的绒毛膜癌患者都能痊愈,甚至不需进行手术。

尽管最终得到了“平反”,李敏求医生却再也没有回到国立癌症研究所工作。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与纽约州立大学度过了20年的时光后,他回到了赴美第一站——加州。但他并没有远离癌症治疗。在接下来的生涯中,他与团队先证明用化疗治疗睾丸癌的可行性,又发现手术加氟尿嘧啶的疗法,能够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基于在化疗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他在1972年与另外15名科学家一道,分享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华人首次获此殊荣。


▲几十年后,人们也没有忘记罗伊与李敏求医生做出的重要发现(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80年2月12日,李敏求医生因心脏病辞世。随着岁月流逝,如今知道他的人已不多,他的故事也只是偶见报端。因此,我们在这个世界癌症日之际,为大家将他的故事再次进行整理。我们应该记得,在对抗癌症的战争中,有一名华人,曾留下了一段传奇。

参考资料:

[1] 《众病之王:癌症传》

[2]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uccessful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tumors

[3] 维基百科-李敏求

[4] Min Chiu Li from California Death Index

[5] Min Chiu Li: A Perspective in Cancer Therapy

[6] 拉斯克奖官方网站

来源:药明康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