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防不胜防的隐匿杀手——极易癌变的大肠LST

Tags: 癌变   大肠LST      作者:杨喜洋 更新:2019-01-14

每天都在呼吁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重视肠镜体检的重要性。但是许多人还是不太重视,给自己留下了终生遗憾。

2018年8月,患者李某,男性,50岁,因体检发现粪便潜血(+),门诊行镜检查查找出血原因。做了胃镜精查,结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

建议行肠镜检查,可病人慌慌张张说:"不行,下午我得开会,没时间,改天吧"。
临走前,我再次交待:“开完会一定要来把肠镜做了,粪便潜血(+),肯定有消化道出血,看看具体什么原因?”

病人承诺:“放心吧,杨主任,忙完一定来。”

转眼间,四个月过去了,在我们反复电话回访及好友的催促下(主要是出现了便血症状),心里害怕,终于来我们内镜中心行结肠镜精查,结果令人扼腕叹息:盲肠部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局灶考虑中高分化腺癌。



活检1块送病理。

和病人家属做了促膝长谈,嘱其有个心理准备。对下一步治疗做了详细的建议和指导。

漫长的3天等待后,病理结果回示:盲肠中分化腺癌。和我们3天前镜下诊断吻合。





虽然事先打了预防针,可是柔弱的妻子拿到报告时,依然几近崩溃,泣不成声。面对此情此景,我竟不知该如何安慰?内心闪过一万个假如……

可是此时此刻我竟无能为力,只能说:“对不起,已错过最佳的镜下微创治疗的时机。接下来全身检查,排除转移后,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那么许多朋友不禁要问:

1
什么是大肠LST?

LST是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的缩写,中文翻译过来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其定义最先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提出,为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型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性肿瘤。

大肠LST具有比腺瘤性息肉更高的恶性潜能,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有研究显示进展期直肠癌中大约有17.2%是由LST发展而来,大约20.9%~33.8%的LST会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故将其单列出来,作为一种特殊类型非息肉性腺瘤。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按其形态特征区分为两大类型,颗粒型和非颗粒型。此外,颗粒型根据有无大的结节,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根据病症有无凹陷病变,再细分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即2类4亚型。

LST恶变潜能高,一旦发现肠道侧向发育型肿瘤都应该及时处理,方式有内镜微创处理和外科手术两种方式。

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由病变浸润深度决定,对于局限于黏膜内的LST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首选方法;而对于已经浸润至黏膜下层或更深的LST则有淋巴转移的风险,外科手术是比较稳妥的处理方式。

2
内镜下极易漏诊的一例大肠LST:

男性患者,40岁,某银行高管,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3次”来我内镜中心行结肠镜精查。肠镜提示:(肝曲)侧向发育型肿瘤。



取材1块。病理结果:

肝曲管状腺瘤伴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3
结肠LST内镜微创治疗经典案例

患者男性,68岁,于我内镜中心体检发现升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遂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病理结果回示:

(升)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各侧切缘及基底切缘阴性。





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患者可能症状不明显,等来就诊时已是癌症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后悔晚矣。

内镜是预防诊断消化道癌症的首选检查方法,部分消化道早期癌内镜下微创治疗可达到治愈性切除的目的。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次呼吁:

珍爱生命,远离消化道癌症,从胃肠镜检查做起!未病先防,重视消化道癌早诊早治!

来源:胃肠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