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全国著名中医丁锷教授:笃志敬业 德术并重

Tags: 中医   骨伤      作者:记者徐鹏 通讯员陈小飞 更新:2017-08-09

他是全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安徽省中医骨伤创始人;他83岁,每周四次透析治疗,仍然坚持临床门诊和中医传承带教;他把治病救人、传承中医看作是一个党员专家应尽的义务和毕生追求,他就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获的首批“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全国骨伤名医”等荣誉的全国名中医丁锷教授……他献身于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7月3日,丁锷因病逝世,我国中医骨伤界的一颗巨星陨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来的唁电称:丁锷是著名的中医学专家、中医教育家。

  

1955年秋,丁锷考入舒城县医院中医科,1957年,被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录取,毕业后留校,成为安徽中医学院首批师资队伍。丁锷的一生是为中医骨伤事业奋斗的一生。

  

1960年,丁锷被选送到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接受骨伤专业正规高等教育。他是安徽中医骨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在全国中医骨伤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他建立了中医骨伤教研室,创立了附院的中医骨伤科。他把中医作为创科之本,把人才作为兴科之源,把病人作为立科之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骨伤科是安徽首批中医骨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安徽省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骨伤中医急救项目单位。他编著的《中医骨病学》、《中国骨伤科学·内伤病学》、《中医临床诊疗规范》、《中国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等多部学术专著,为我国高等教育和骨伤临床专家的教材。

  

丁锷的一生是用中医方法为患者服务的一生。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他创立的以“行气、散结、清热解毒”中药内服为主,配合外敷等非手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等,在全省推广应用;形成了手法正骨外固定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骨折的经验;采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治疗Ⅰ、Ⅱ、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出“脊髓型颈椎病”按中医“痉”证治疗,首创“养血蠲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辨证内服中药配合中药熏洗加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肿痛,行气活血加健脾益肾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而创制的“颈椎活血胶囊”、“消瘀接骨散”、“骨疽拔毒散”、“接骨续筋口服液”等经典制剂,成为临床常用药,其中“颈椎活血胶囊”作为临床新药开发,他的系列经验、方法、方药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


  

2011年,丁锷因肾功能衰竭,每周要透析四次,但他还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医院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实行限号,可他总是加号再加号,经常忙到中午12点多才下班。家人劝说他身体不行就不要再强撑着,而他总是说:“不给加号,患者那么老远来的,不忍心啊。”

  

丁锷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对待穷苦病人,他更显恻隐之心。“你的卡里钱不够挂号费,进不了就诊系统”。2016年10月的一天,丁锷听到抄方的学生在对一位农村的患者这样说,他赶紧打断学生的话:“我开的药也就不到20块钱,你给他点个1块钱的方便门诊号。”

  

2003年5月,正值全国SARS流行高发,丁锷收到外院一个发热病人的会诊,当时,很多人劝他不要急着去。丁锷却说:“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比起那些直接接触SARS患者的同行,我这点危险不算什么”。丁锷亲自前去诊断,病患为强直性脊柱炎,予以中药养血祛风、活血通络之剂内服,症状好转出院后转到门诊,中药调治半年,症状完全消失。

  

“医道高深德才备,妙手回春医中仙。”这是2016年11月底,一位姓柏的患者给丁锷送来锦旗。这位患者因左腿烂了一个很深的洞,恶臭难闻,前后住院治疗花了3万多元,仍没效果,医院要求截肢。丁锷却开了三味中药,让病人在药里加入1斤白酒后用火点燃,用烧尽后留下的称为“冰黄液”的液体冲洗伤口,再敷上“乌石丹”粉末,三天换一次药,治疗一个多月后,伤口竟然痊愈了,总费用仅为17元。

  

同样的奇迹还出现在多个患者的身上。2002年10月16日,淮南蔡家岗的陶姓患者在外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无效,医生建议手术截趾。丁锷检查后认为属中医“脱疽”,予以活血通络加清热解毒为法,1个多月后同样也痊愈了。

  

丁锷一生救过很多人的命。他的儿子丁汀说:“邻村有个姓王的妇女因不堪风湿病的折磨几次欲寻短见,家庭也因病致穷,经父亲数付中药治好,其家人一直声称是父亲救了他们一家人。”回忆起丁锷看病的例子,他的儿子总是滔滔不绝,仿佛有说不完的神奇病案。

  

丁锷长期从事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潜心研究骨伤科疑难疾病的诊治,以传统师承教育的基础,现代大学教育的理论升华,乡村基层的从医感悟,高等学府的教授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见解的学术思想。他提出的“西学中用,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诊疗理念代表了现代中医的发展方向和中国新的医学模式;他的“病证结合、标本兼顾、内外互补”的治疗观点更加贴近现代中医临床实际;他的“攻邪为先”治疗思想和倡用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法为许多骨伤疑难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思路。

  

丁锷深知中医学是一门临床经验医学,博大精深,中医学的教育和传承不同于其他学科,要想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弟子,必须严格要求。他告诫弟子:首先要热爱中医,相信中医,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才能学好中医、继承中医和发扬中医;再者,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弟子要想成为一位好的中医师,必须勤读经典;其次,必须勤于临证,通过常年累月的跟师临证,才能逐步了解和掌握其辨证施治的精髓;最后,要善于领悟,勤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在继承中创新。

  

丁锷坚持每周门诊两次,教学查房一次,座谈交流一次,并及时认真批阅笔记,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名老中医学术讲座。几十年来,丁锷言传身教,直接带教硕士研究生、学术经验继承人13人,先后培养了我省几代中医临床骨科专家,他们大多数成为我省中医骨伤界的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2017年7月3日,丁锷教授因病逝世,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只有几块医生用章、十几个看病时用坏了的放大镜,以及十余枚安中医建院以来的纪念章,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小盒子里。“他们那个年代的老人家讲组织、讲集体,不求名、不求利,”丁锷的外孙许丁锐说,从安中医的建立起,外公就参与其中,可以说对单位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

  

“老人家生前用的书柜是我淘汰下来的。”丁锷的女婿许昭堂说,“2000年左右,我家搬家,准备把我80年代用的旧书柜扔掉,却被老人家拿回来继续用,一用就又用了18年,期间,我准备给他换,他总以还能用推辞。”

  

丁锷制定了这样的家训:“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别人麻烦我们是信任,麻烦他人要想到别人的难处;不要浪费,不要攀比,勤俭持家”。他的儿子丁汀说:“父亲医术高,因为看病也认识了一些很有本事的人,但他从不因为给别人看好了病,而麻烦别人或者托关系安排我们子女的工作。”在丁锷心目中,他认为把病人的病看好是医生应该的,更是医生的神圣的荣耀,而不是交易的筹码。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台湾及香港、深圳地区的医院出20万高薪来聘请丁锷,但被他断然拒绝。而退休后,就连本市的医院来请他,他也是一口回绝。丁锷告诉家里人说:“我在附院工作了这么多年,从创建到如今,有那么多同事,有那么多病人,都有感情了,外面再好我也不去。”

  

在丁锷的一生,他把组织对他的肯定看作是“高看一眼”,他把病人对他的感恩看作是“医生的本分”,他把学术界给他定义的地位看作是“大家的功劳”,他把自己工作的医院看作是大家“共同的家”。


来源:央广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