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应用双侧唇红黏膜滑行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唇珠缺失5例报告

Tags: 唇红黏膜   滑行瓣   双侧唇裂   术后   唇珠缺失      作者:梁贇 杨育生 吴忆来 更新:2019-09-19

唇裂修复时,往往因为唇红组织处理不当,术后出现唇珠不明显、不对称或缺如。尤其在双侧唇裂患者,由于前唇短小,唇红组织量不足,术后常常出现唇红正中部凹陷,形成“口哨”畸形,上唇无唇珠、唇峰、人中嵴及人中凹,往往伴有上前牙牙冠甚至是前牙牙冠及牙龈外露。双侧唇裂术后唇红部畸形的二期整复也较单侧唇裂更复杂。由于唇珠的特殊位置,其形态如何、是否丰满对整体修复效果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们从矫治双侧唇裂术后常见的唇珠缺损或唇红缘的“口哨”畸形出发,探索了一种合适、简单、实用的唇珠修复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病例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双侧唇裂术后唇珠缺失患者5例(Ⅱ级),男2例,女3例;年龄7~26岁,中位年龄13岁,平均14岁。
 
1.2手术方法
 
于全麻下行双侧唇畸形矫正术+唇珠再造术。术中同期设计蒂在下方的双侧唇红黏膜滑行瓣向下方滑行,转移再造唇珠,复位双侧口轮匝肌并于中间瓦合缝合,以达到再造唇珠、消灭口哨畸形的目的(图1)。
 
1.2.1切开分离
 
如图1(A、B)所示设计切口。切开前唇各点连线皮肤,在皮下将前唇皮肤瓣翻起,前唇部肌肉予以解剖保留,将前唇黏膜组织保留在重建唇珠时使用,切除上唇皮肤处瘢痕组织。切开侧唇各点连线皮肤,在侧唇唇红黏膜设计蒂在下方的矩形黏膜瓣,该瓣内含有双侧口轮匝肌肌纤维,在侧唇形成完整的唇缘红唇黏膜肌瓣,以备重建唇珠时应用。



图1 手术设计示意图及术后照片。A.手术设计正面观;B.手术设计抬头位;C.术后正面观;D.术后抬头位
 
1.2.2缝合重建
 
按肌功能整复术复位、重建口轮匝肌,将两侧侧唇唇红黏膜肌纤维向下方滑行并瓦合缝合,再与前唇黏膜组织内肌层对位缝合,以重建丰满的唇珠形态。
 
2.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给予抗生素3~5d,7d拆线,5例手术均一期愈合,修复后形态明显改善,唇珠形态丰满逼真。经术后随访9~35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恢复效果良好,患者及家属满意(图2、3)。
 


图2 术后1个月正面观



图3 术后9个月正面观
 
3.讨论
 
先天性双侧唇裂由于其过多的组织缺损,尤以正中前唇部为甚,故术后常遗留上唇正中区凹陷,唇珠不明显。唇珠是构成唇红中份美学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缺损,即失去唇红的美感。在某些较严重的情况下,还可造成上、下唇闭合不够严密,形成"口哨唇",影响美观、发音等功能。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特点除与唇裂程度轻重有关外,还与第一次修复的手术方法有关。
 
翦新春等的研究显示,口哨畸形可分为4级,Ⅰ级:11、21牙冠显露1/2;Ⅱ级:11、21牙冠全显露或11、21牙冠全显露伴12、22显露近中纵行牙冠l/2~2/3;Ⅲ级:11、21牙冠全显露和附着龈显露1/2,或12、22牙冠全显露伴附着龈显露1/2及12、22牙冠显露2/3以上;Ⅳ级:11、21牙冠及相应牙龈全显露伴12、22近中牙冠纵显露2/3以上。每种分级有其相应的修复方法,常见的修复方式有双侧推进肌蒂红唇肌瓣修复法、V-Y推进修复法、双“Z”形瓣修复法、下唇Abbe瓣修复术等。
 
我们将原来需要切除的唇红黏膜组织再利用,利用口轮匝肌复位及唇红黏膜组织瓣向下滑行,以重建唇珠的立体结构,比单纯行双侧口轮匝肌瓣复位更能体现出再造唇珠的立体感和丰满感。使用该方法可以解决轻、中度口哨畸形(Ⅰ~Ⅲ级口哨畸形),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如图示也简单易懂,无需担心血供问题。唇红部的血运丰富,所设计的肌黏膜瓣可以不受长宽比例的限制,这为手术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证。设计的切口多位于唇部的非角化黏膜区域内,术后瘢痕隐蔽,修复效果良好。
 
原始出处:

梁贇,杨育生,吴忆来.应用双侧唇红黏膜滑行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唇珠缺失5例报告[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05):449-451.

来源: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