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WCLC 2017:肺癌靶向辅助捷报频传!王长利教授牵头EVAN研究数据喜人!

Tags: 肺癌   靶向   研究数据      作者:佚名 更新:2017-10-18

2017年10月15日至18日在日本第二大城市横滨,第18届世界肺癌大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中。在会议期间,又公布了一项由我国天津市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牵头的EVAN研究结果,数据鼓舞人心!这一研究是否能引导肺癌术后辅助治疗临床实践的变化呢?【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主要研究者王长利教授为大家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研究背景和设计初衷


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旨在比较厄洛替尼对比NP方案辅助治疗对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完全切除术(R0)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是:目前对于术后临床分期Ⅱ期和Ⅲ期患者,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指南均推荐以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3-4个周期,但其有效性非常有限,5年生存进提高仅仅在5%左右,有70%-80%的病人不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且毒性反应大,NP方案治疗4个周期,3-4级以上的毒性反应发生率可达60%-70%。如何进行更精准的治疗,例如找出与化疗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之前有研究做了一些探索,但均以失败告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有效、更安全的进行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对于伴EGFR活化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一线靶向治疗非常有效,但对术后辅助治疗,靶向治疗是否同样有效?早在7-8年我们就在讨论这一问题。目前术后辅助治疗手段单一,是否能有新的选择?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开展了EVAN研究。

EVAN研究的设计和研究结果

在开展EVAN研究之前,国际上也开展过了类似的术后靶向药物辅助治疗研究,但结果都不太理想。例如BR.19研究没有对人群进行选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RADIANT和SELECT研究虽然结果提示厄洛替尼辅助化疗可以改善EGFR突变患者DFS趋势,但并未改善OS。所以EVAN的研究设计,有几点我们是精心考虑的:第一、入组条件选择非常严格,与国外纳入IB、II、III期患者不同,我们只纳入了EGFR基因突变的IIIA患者;第二、纳入的患者必须接受的是R0切除术,这个标准不是某一区域或某一国家的,而是采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的切除标准,

研究具体设计:IIIA期NSCLC患者(具有EGFR19或21外显子活化突变 ;ECOG 评分 0~1分;年龄≥18岁并且≦75岁。)R0切除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每日口服150mg厄洛替尼,最多连续服用2年;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剂量NP方案4个周期化疗。主要研究终点是2年DFS率,次要终点包括DFS、OS、安全性、QoL、探索性分子标志物分析等。

大家非常期待这个研究,几年前就有同行询问该研究的进展情况,从今天公布的结果来看,还是非常令人振奋的。ITT人群中,厄洛替尼治疗组2年DFS率显着提高:厄洛替尼组为81.35%,NP组为44.62%,P <0.001。3年DFS率继续保持相似的趋势(54.24% vs 19.83%, P=0.011)。 厄洛替尼组与NP组相比,DFS显着延长,中位DFS分别为42.41个月 vs 20.96个月,HR=0.268,P <0.001。

安全性方面,本研究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晚期肺癌的研究观察到的一致,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分别为8%和16.3%,安全性可接受。


大家非常关心的OS数据,目前还不成熟,需要等待进一步随访结果。但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厄洛替尼组患者OS也具有明显获益趋势。具体来看,实验组目前死亡人数只有3例,而化疗组已经有13例,差别非常显着。

EVAN研究的结果对临床实践意义和研究的过程

EVAN研究结果应该会对NSCLC术后辅助治疗起到一个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我在一开始已经提到了这个研究的背景:对于术后临床分期Ⅱ期和Ⅲ期患者,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指南都推荐以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治疗3-4个周期,但其有效性非常有限,且毒性反应大,NP方案治疗4个周期,3-4级以上的毒性反应发生率可达60%-70%。但EVAN研究告诉我们,对于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除了化疗,还有其他方案可以选择,且疗效更好。再结合吴一龙教授的ADJUVANT研究结果,我想应该会对术后靶向治疗应用于临床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还不能改写指南或规范,但这一天我想会很快到来。

这项研究做的也非常不容易,术后辅助治疗与晚期治疗差异性很大。晚期治疗临床研究入组很快、观察时间短,所以试验进展的也快。而术后辅助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非常辛苦,我们这个研究从开始有idea、方案确定、研究入组、随访及数据分析统计,总共大概花了7年左右的时间,中间过程变数很大,非常之辛苦,期间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但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大家非常欣慰。在这里非常感谢罗氏公司、CRO公司对研究的大力支持,更要感谢16个中心所有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最终取得这样的结果,是所有同道的共同努力得来的。

摘要详情:

厄洛替尼对比长春瑞滨/顺铂作为辅助治疗III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EVAN, NCT01683175)

完整的研究标题:

一项前瞻性、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评估厄洛替尼对比顺铂联合长春瑞滨(NP)方案用于伴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9或21外显子活化突变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完全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背景及目的:

- 辅助化疗仍然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其益处已经达到瓶颈。
- 既往SELECT和RADIANT研究提示,厄洛替尼辅助治疗EGFR活化突变患者,DFS具有获益趋势。
- 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性标签、随机、多中心II期试验,以研究厄洛替尼(E)对比长春瑞滨/顺铂(NP)作为辅助治疗伴EGFR突变IIIA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主要研究终点: 2年无疾病生存率
- 样本量计算:长春瑞滨联合顺铂的术后辅助化疗的2年DFS约为48%,假设EGFR突变患者经TKI治疗后复发风险下降50%(HR=0.5)。检验水准为双侧,α=0.2,检验效能为80%(1-β=0.80)。为获得足够的统计学检验效能,考虑可能存在15%的非依从性等因素,总样本量为94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厄洛替尼组或长春瑞滨联合顺铂组)。

研究设计:

关键入选标准: ⅢA期NSCLC患者(第7版TNM分期);R0切除术后(IASLC标准);既往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肿瘤组织经基因检测证实伴有EGFR19或21外显子活化突变 ;ECOG 评分 0~1分;患者年龄≥18岁并且≦75岁。

分层因素:EGFR突变类型:19号/21号外显子突变;组织学类型:腺癌/非腺癌;吸烟状态:吸烟/非吸烟。(非吸烟者指:从未吸烟或一生中吸烟≤100支,其余患者都认为是吸烟者)

参加研究的患者将被1:1随机分配到下列治疗组之一:

-  厄洛替尼组:厄洛替尼 150mg, 口服,每日1次,最多连续2年,除非肿瘤复发或毒性反应不能耐受。
-  长春瑞滨+顺铂组:长春瑞滨 25mg/m2,静脉滴注,第1与8天,以及顺铂 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用药;每21天重复。化疗4周期。
研究终点:
-  主要研究终点: 2年DFS率
-  次要研究终点:DFS、OS、安全性、QoL、探索性分子标志物分析
-  分析人群:对主要疗效和次要疗效的主要分析将使用意向治疗人群。将使用符合方案人群提供疗效辅助分析。意向治疗人群(intend to treat,ITT)定义为所有随机入组的患者。

研究结果:

-  自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全国16家中心共入组102例患者(每组各51例)。
-  两个治疗组的基线特征均很好的平衡,包括年龄、性别、EGFR突变亚型、组织学、吸烟状态、PS、T/N期及切除类型。 大多数入选患者是腺癌和非吸烟者,几乎所有患者都处于N2阶段。
-  截至2017年6月15日的数据截止日期,厄洛替尼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3.2个月,NP组为28.1个月。
-   ITT人群中,厄洛替尼治疗组两年DFSR显着提高:厄洛替尼组为81.35%,NP组为44.62%,P <0.001。 3年DFSR继续保持相似的趋势(54.24% vs 19.83, P=0.011)。 厄洛替尼与NP组相比,DFS显着延长,中位DFS分别为42.41 vs 20.96个月,HR=0.268,P <0.001。
-  在PP集中进行疗效辅助分析:两年DFSR和DFS曲线保持相似的趋势,厄洛替尼与NP组相比,DFS显着延长。
-  亚组分析的森林图显示,厄洛替尼在不同亚组中均保持获益的趋势。
-  截至2017年6月15日的数据截止日期,OS数据仍然不成熟,厄洛替尼组死亡人数为3人,NP组为13人。 死亡风险比为0.165,p = 0.001。
-  所有接受过至少一次研究药物的患者被包括在安全性分析中。本研究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研究观察到的一致。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两组分别为8%,16.3%。导致剂量减少的AE两组分别为12%,30.2%。

总结:

-  这是第一个多中心随机2期的研究,比较厄洛替尼与化疗作为III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  与化疗相比厄洛替尼显示出优异的疗效,显着提高2年DFS率 (81.35% vs 44.62%, p<0.001),DFS显着延长(HR 0.268, 95%CI 0.136-0.531; p <0.001),安全性更好。OS数据仍然不成熟,厄洛替尼组具有获益趋势。厄洛替尼可作为IIIA期EGFR突变NSCLC患者完全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

来源: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