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Nat Genet: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新基因组及分子特征

Tags: 食管鳞状细胞癌   食管肿瘤      作者:佚名 更新:2014-04-02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目标区域深度测序技术鉴别出了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一些新基因组及分子特征。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30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王明荣(Ming-Rong Wang)研究员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院的林德晨(De-Chen Lin,音译)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荣明研究员长期从事肿瘤遗传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癌变分子机理及肿瘤分子标志,包括肿瘤细胞及分子遗传学、肿瘤早期诊断及预警的分子标志、癌前病变与转归的分子机理、肿瘤侵袭性生长及转移的分子机理、肿瘤蛋白质表达谱等。

E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且大部分的病例发生在中国,是中国第四位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不同于乳腺癌、结肠癌等这些得到广泛研究的癌症类型,近几十年来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有限,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5-25%。

以往的研究已经揭示出了一些与3q26、9p21、11q13.3和8q24.3区域相关的ESCC频发体细胞拷贝数变异(SCNV),以及PIK3CA7、TP53和NOTCH1等基因体细胞突变。然而这些研究对于ESCC基因组变异的了解往往仅限于小群的患者。因此,迫切需要更广泛地鉴别ESCC的潜在基因组变异,阐明其分子基础,引导开发出有效的靶向疗法。

在这篇新文章中,作者们报告称对139对ESCC生殖细胞系和肿瘤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试或目标区域深度测序,并对180多个ESCCs进行了体细胞拷贝数变异(SCNV)分析。除了已知的TP53、PIK3CA和NOTCH1,他们还鉴别出了一些新的突变基因,如FAT1、FAT2、ZNF750和KMT2D。进一步的SCNV评估、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了这些新基因与ESCC的功能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一癌症类型中多种分子机制常常导致了RTK-MAPK-PI3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和表观遗传调控出现异常。他们还揭示出了大量的药物可及的候选靶点,并鉴于XPO1存在基因突变以及蛋白质过表达现象,研究人员将其视作治疗靶点开展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新研究揭示出了ESCC中一些新的遗传损伤,这为了解食管肿瘤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发出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

原始出处:


Lin DC1, Hao JJ2, Nagata Y3, Xu L4, Shang L5, Meng X6, Sato Y7, Okuno Y7, Varela AM6, Ding LW6, Garg M6, Liu LZ6, Yang H6, Yin D8, Shi ZZ5, Jiang YY5, Gu WY5, Gong T5, Zhang Y5, Xu X5, Kalid O9, Shacham S9, Ogawa S7, Wang MR5, Koeffler HP10.Genomic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Nat Genet. 2014 Mar 30. doi: 10.1038/ng.2935. 


来源:生物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