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阜外窦克非等研究:8%冠脉介入患者血小板减少,中重度减少者预后差

Tags: 冠脉介入   血小板   中国学者      作者:卢芳 更新:2018-11-19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有多高?对于后有何影响?
 
阜外医院窦克非、刘帅等进行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患者PCI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约 7.91%。
 
随访30个月的研究结果显示,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组其全因死亡率(2.3% vs 1.0%,P=0.0086)及心原性死亡率(1.2% vs 0.5%,P=0.0261)明显增加。
 
此外,该研究中获得性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为0.24%。
 
但与血小板正常患者相比,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术后 30 个月心原性死亡率增加约 13 倍、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增加约 7 倍、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约11 倍。
 
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肌酐清除率水平、低基础血小板数值及糖尿病史均为患者PCI 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研究者指出,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原因如下:
 
(1)血小板减少直接引起患者出血和输血率增高,而出血与输血是冠心病患者缺血事件、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明确预测因子。
 
(2)抗栓治疗中并发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血栓,进而引起缺血、心肌梗死和死亡。
 
(3)血小板减少症导致患者停用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或其它指南推荐的治疗,从而引起血小板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及炎症反应,最终诱发支架内血栓与心肌损伤,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研究者指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措施如抗缺血、抗栓、血运重建以及在危重患者中施行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操作和治疗手段均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血小板减少,早期明确血小板减少原因并采用正确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共纳入择期 PCI 冠心病患者 8271 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及无症状心肌缺血者约占50%。根据术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分为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 150×109/L,n=7617)和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654)。
 
其中634 例(7.67%)为轻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 ~150×109/L),20 例(0.24%)为中、重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平均随访30个月。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