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论脾胃学说在外科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Tags: 脾胃说   经典方   外科应用      作者:寒林 更新:2018-04-12


裴晓华教授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理论,为阐明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古今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学说在外科病治疗中的意义,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脾胃的各项生理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试探讨脾胃学说与传统及现代外科疾病的关系,以期为从脾胃论治外科病提供一定的思路。

脾胃学说的源流与发展

《黄帝内经》从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三方面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伤寒论》则奠定了脾胃学说的证治基础。首先,其六经辨证思想开脾胃分治之先河。其次,无论是在遣方用药还是病后调摄方面均体现了其对脾胃的顾护。最后,强调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而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标志着脾胃学说的形成,着重阐述了脾胃阳气虚证治;创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两大治法;创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方剂。

脾胃学说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脾胃学说与多种外科疾病有关,这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密不可分。

脾失健运可导致疮疡、乳房疾病、肉瘿(甲状腺腺瘤或囊肿)、皮肤病以及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脾不统血可导致便血尿血、乳衄、血瘤等。脾胃升降失常可导致内痔脱出、脱肛等。

另外,肿瘤能量代谢是近年来中医药抗肿瘤的研究热点,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瓦博格效应”与细胞自噬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瓦博格效应”与自噬密切相关,可能是因为二者的中医属性均为脾虚,并且可能是脾虚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微观体现。

脾胃学说在外科的应用

同病异治

该治疗原则在陈实功所着《外科正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陈氏辨治疮疡以“外病内治,治内尤重于脾胃”为原则,全书多处体现其对脾胃的重视。在疮疡初起(初期)时,虽用消法,但强调清热解毒不可苦寒太过,以免中伤脾胃,同时苦寒太过又有冰伏邪热之嫌;脓已成(中期)则以托法为主,宜理脾和胃,补气养血,透邪外达,投“托里温中健脾之药,务要催托毒气在外”,以免邪毒内陷;溃后(后期)采取补法,“俱不可损伤元气,脾胃为要”,以补益脾胃、益气养血为主,助养新生,促进创口愈合。在调摄防护方面,陈氏不仅重视调养脾胃以预防疮疡,还强调疮疡溃后注重胃气的恢复。

异病同治

该治疗原则以补中益气汤与参苓白术散的适应证为典型代表。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减可治疗多种外科疾病。其中脱肛、内痔脱出、子宫脱垂、疝气皆因中气下陷,升举无力,予补中益气汤可升阳举陷;筋瘤证属劳倦伤气者,因久站久行或劳累伤及脾气,血壅于下,治宜补中益气,活血舒筋;尿失禁、癃闭者皆因中气陷而不能收摄,治宜升清降浊,化气行水;围手术期出现胃肠功能障碍、乏力、虚热等症状可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升清降浊,尽快恢复胃肠动力,改善气虚发热的症状。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外科病中可用于皮肤病、息肉病、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以及消耗性疾病、烧伤后期治疗。多种皮肤病,证属脾虚湿蕴者,予参苓白术散可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以达解毒、止痛、止痒之效;息肉病证属脾胃虚弱者,治宜补益脾胃;深静脉血栓证属气虚湿阻者,治宜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苓白术散也可用于烧伤后期,此时火毒已退,脾胃虚弱,阴津耗损,证属脾虚阴伤。治宜补气健脾,益胃养阴,可与益胃汤合方治疗;消耗性疾病,如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软,恶心欲吐,亦或是艾滋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久治不愈,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均属于脾胃虚弱的表现,予参苓白术散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使诸证缓解。

脾胃学说经《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三部经典着作的奠基与形成,并经后世医家的补充与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的各项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与多种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横向、纵向贯穿于外科病的治疗中。

专家谈中医经典方剂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为进一步提高中药经典方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水平,4月1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医经典方剂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提高临床医生更好使用外科领域中常用中医经典方剂的技能、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外科疾病中的特色和优势为核心,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裴晓华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叶祖光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张燕生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红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赵鹏程教授、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徐峰副院长、北京中医医院张董晓教授等从整体及各个外科疾病分支,对经典方剂在外科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吸引北京、天津、河北184名外科专家和基层医院的医生参加,现整理部分精彩内容如下。

经方临证思维在外科中的应用



王庆国教授指出,《伤寒论》的学术价值除了经方外,最重要的是其中原创性的临床辨病识证的思维方法,这些辨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①辨病求本,本在阴阳;②病证结合,辨证析机;③四诊合参,动态分析;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⑤同中见异,异中求同;⑥以常衡变,知常达变;⑦重视主症,区别对待;⑧病有主方,药有专功;⑨内外合治,协同取效;⑩明晰经络,循经用方。对于“循经用方”,王教授分享了4例患者的诊治经过,这些患者有淋巴结核、乳腺增生病、附件炎或阑尾炎手术感染化脓,但都用了四逆散加减,这主要因为,上述患者的病证都与厥经、肝经相关,因而强调了“循经用方”在临床的重要性。

经典方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张燕生教授分享了基于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应用中医经典方治疗肛肠疾病的临床经验。以补中益气汤为例,他分享了一例其在非典型肺炎(SARS)期间诊治的肛裂+发热患者,这一诊治经历使得他对补中益气汤在缓解发热方面的疗效体会较深。临床实践表明,经典方在外科患者症状的缓解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此外,张教授还对“肠痈”的中医治疗现状和内外科治法进行了总结。通过翻阅古籍,张教授指出,脾虚不运、湿痰内积、气血瘀滞、日久化热是肠痈的核心病机,内治原则为辛开苦降、健脾化湿、活血解毒。大黄牡丹汤加减和半夏泻心汤加减、乌梅丸加减、七贤散加减分别可用于肠痈的初起、成脓和溃后阶段,可获得较好疗效。

经典方在胃肠肝胆疾病的应用



王红教授在介绍《脾胃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分享了如何开展外科科研和申报课题。

以胆石症为例,目前在预防胆石症中,注重肠-肝(胆)途径,认为小肠在参与胆固醇与胆汁酸代谢异常及调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基于此,王教授团队以肠-肝轴,注重小肠作用为切入点,申报了基于肠-肝途径探索参苓白术散预防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课题,获得天津市滨海新区重大联合攻关项目。这一课题主要探讨了中医“脾土壅塞、反克肝木”的土壅木郁病机演变的模式,揭示了“土壅木郁”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科学内涵,阐明了健利湿法阻断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效应及机制,同时还探讨了防石和溶石的新策略,为防石和溶石中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