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ABC4]范志民教授: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不再止于化疗

Tags: 三阴性乳腺癌   研究进展      作者:范志民 石爱平 更新:2017-11-07

ESO-ESMO第四次进展期乳腺癌国际专家共识会议(ABC4)11月2-4日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召开,这次会议的内容极其丰富,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到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从转化研究到临床挑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学术盛宴。其中占晚期乳腺癌1/3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这次会议设置了TNBC治疗的专题讨论, Hope S. Rugo等三位国际讲者总结了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肿瘤瞭望》特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范志民教授梳理了ABC4上公布的TNBC研究进展。

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是TNBC研究的重任

三阴性乳腺癌因为缺乏有效的靶点,治疗手段有限,应用细胞毒药物仍然是临床采用的主要方法。不幸的是,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生存期不超过两年,化疗耐药是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积极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是攻克三阴性乳腺癌的希望。一些新药也陆续进入临床观察,效果仍在考察中。GALGB40502表明,一线治疗中,紫杉醇周疗优于伊沙匹隆(ixabepilone),与白蛋白紫杉醇相似但毒性略低;在更晚的化疗线数中,艾日布林(eribulin)至少与卡培他滨具有相等的效果。血管生成抑制药物贝伐单抗也未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因此,发现新的、有效的治疗靶点永远是三阴性乳腺癌研究领域的重任。

影响TNBC预后和治疗决策的分子变异

西班牙的Aleix Prat教授总结了最新发表的与预后及治疗策略相关的分子变异: 体细胞DNA水平,变异最频发的两个基因为TP53(60%-70%)和PIK3CA(近10%)。其次PTEN的缺失可达到9%,这种缺失特异性发生在PIK3CA热点变异的病例中;而生殖细胞中,最常发生突变的是BRCA基因,可以达到10%;在RNA及蛋白水平,引人注意的分子变化是增殖相关信号的增加,很可能由于DNA修复基因如Rb或cyclinE的功能缺失导致。

分子变异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影响了目前的临床决策。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Lisa A. Carey在她的专题中也重点谈到基因变异影响药物反应性的临床研究,如TNT试验,表明散发性进展期三阴性乳腺癌中,多西他赛和卡铂的效果相似。但是生殖细胞BRCA变异的患者,对DNA毒性药物更为敏感,卡铂的反应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都优于多西他赛;而另一项OlympiAD则证实了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olaparib)可以提高BRCA变异三阴性乳腺癌的无进展时间。

三阴性乳腺癌不同亚型的分子特点也提供了有前景的探索方向。其中,46%雄激素受体阳性(LAR)型,具有PIK3CA变异,对化疗不敏感,将来更可能从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如恩杂鲁胺治疗中受益。

TNBC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免疫反应型,则已经被多个临床试验证明,对免性疫调定点(checkpoint)抑制剂敏感。三位讲者都强调了免疫治疗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意义,美国的Hope S. Rugo教授专门介绍了免疫治疗的相关进展。乳腺癌不是典型免疫反应型肿瘤,但最近发现,三阴性乳腺癌淋巴浸润细胞(TIL)水平是与病理完全缓解(pCR)和预后相关的。化疗诱导肿瘤抗原增加也潜在地加强了免疫应答。

单一的PD-1或PD-L1抑制剂在转移性乳腺癌中有效率比较低,为4.8%-19%;而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则较高。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和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单药的有效率为5%-10%,但在一线治疗中可以达到23%-26%。临床上,免疫治疗的反应率虽然低,但其持续性效应是其他治疗中罕见的。目前,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治疗是这一领域的主要方向。

三阴性乳腺癌呈现高度异质性,对这一类型乳腺癌的细化研究是提高总体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所以该领域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专家简介:
范志民教授
外科学博士,临床流病硕士(加拿大Laval大学)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委员
吉林省医师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吉林省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吉林省医学会普外分会乳腺癌专业学组副组长
吉林省抗癌协会肺癌、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临床》、《中华肿瘤预防杂志》、《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于分析》杂志编委。

来源: ioncolog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