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

Tags: Willis覆膜支架   血泡样动脉瘤      作者:唐耀龙 李成林 叶原森 更新:2020-05-15

血泡样动脉瘤是指位于颈内动脉前壁无分支部位的一类动脉病变,也可见于远内侧壁、背侧壁、上壁等位置,其典型形态为小的半球形凸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被认为是该病最有可能的病因。

血泡样动脉瘤其实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一层脆弱的纤维蛋白层。其治疗难度比较大,术后复发率也较高。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是专门用于颅内脑血管系统的一类支架,可以将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隔绝,实现载瘤动脉中血运的重建。本研究旨在分析Willis覆膜支架系统用于血泡样动脉瘤中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例血泡样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共9枚动脉瘤。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经DSA检查确诊;患者知情同意;年龄<70岁;载瘤动脉的直径为3.0~5.5mm,且动脉瘤颈宽度<10mm;符合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适应证。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者;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者;重要脏器功能存在障碍者;无适合的血管入路者;载瘤动脉走向极其迂曲者。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40~65岁,平均(47.80±5.34)岁;动脉瘤位于颈动脉系统者6例,位于椎动脉系统者3例。

1.2方法

患者均行头颅CT和DSA检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载瘤动脉的直径、动脉瘤的大小及动脉瘤颈宽度,明确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支架。术前准备:患者在术前3d开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mg),100m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25mg),25mg/d。手术过程:全身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右腹股沟,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采用DSA技术充分显示瘘口形态,若瘘口较大,不能清晰显示则行侧颈内动脉造影。

置入6F导引导管,经导引导管用微导管跨越动脉瘤颈使其头端置于动脉瘤颈的远心端,将0.36mm微导丝通过微导管进行交换,置于大脑后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分支,根据动脉瘤颈大小、载瘤动脉直径等参数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将覆膜支架快速沿微导丝送入动脉瘤颈处,保证支架骑跨动脉瘤颈。

经DSA检查证实支架已经完全覆盖动脉瘤颈后,将覆膜支架留置在瘤颈处。缓慢给球囊充气,压力保持在507~608kPa,维持约10s,释放支架。排空球囊后再次造影,如果动脉瘤完全消失就将球囊撤出;如果对比剂进入了瘤腔,就再次充盈球囊(608~811kPa)以调整覆膜支架的位置,保证支架紧贴血管壁;如果瘤颈覆盖不完全,就置入第2枚支架。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096,规格:0.4ml∶5000IU)4100IU,每隔12h注射1次,共注射6次;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25mg/d,持续服用9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统计患者的手术结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术后1年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量表评分范围0~42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神经受损情况越严重;②评估手术安全性;③随访1年,统计患者的复发率,经DSA检查发现原病灶处出现再次出现血泡样动脉瘤为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结果分析

患者头颅CT和DSA检查下可见血泡样动脉瘤。某男性患者(39岁)头颅CT和DSA检查下可见血泡样动脉瘤(图1)。


图1 某男性患者(39岁)头颅CT和DSA检查结果。A.术前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B.术前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9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一次成功率为77.78%;1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内漏现象,再置入1枚支架后,DSA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还有1例患者由于动脉血管比较迂曲,置入过程中支架脱落,利用微导丝把支架取出后换用较短的覆膜支架,成功置入。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均没有新发梗死病灶或出血现象。某女性患者(42岁)术后检查无新发梗死病灶及出血(图2)。患者术后的NIHSS评分[(5.04±2.53)分]低于术前[(7.49±2.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05,P=0.0275)。


图2 某女性患者(42岁)手术前后DSA造影结果。C.术前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D.术后即刻造影未见明显的残留;E.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复发;F.术后1年复查未见复发

2.2手术安全性分析

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由于微导丝刺破血管出现出血,行相应治疗后顺利恢复;1例眼动脉闭塞患者术后视力无明显损伤。

2.3远期疗效

术后随访1年,患者均无复发,某女性患者(42岁)术后1年复查无复发(图2F)。有1例患者经DSA复查发现载瘤动脉出现轻度狭窄,但不影响神经功能。9例患者术后1年的NIHSS评分为(4.72±2.32)分,与术后的(5.04±2.5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97,P=0.3917)。

3.讨论

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充满挑战,因为该动脉瘤的壁极其脆弱,因此再出血风险较高,围术期发生致命性大出血是该类患者的典型特征。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开颅夹闭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创伤较大,术中和术后再出血风险很高,动脉瘤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破裂。其他常用的手术方法还有颅内外搭桥术、动脉缝合术、弹簧圈栓塞术、单纯支架栓塞术、覆膜支架栓塞术等。覆膜支架可以永久性地封闭动脉瘤颈,且不需要弹簧圈栓塞,是近年来血管重建手术的有效替代技术,被广泛用于动脉瘤、急性动脉破裂的治疗中,可保留载瘤动脉,消除病变,不仅解决了动脉瘤的占位效应问题,而且与支架辅助弹簧圈瘤内栓塞手术相比,能够提供更有效的血运重建。

Willis覆膜支架由钴基合金支架与聚四氟乙烯膜组成,支架两端与薄膜利用8-0聚酰胺单丝线缝合,中间部分处于游离状态,允许覆膜支架在迂曲血管内前进时覆膜和支架骨架有一定的相互位移,增加其顺应性。薄膜缝合之后预装在1枚球囊导管外,薄膜能够抑制炎性细胞的迁移,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扩散,从而降低内皮细胞增生和支架相关性狭窄的发生概率。本研究通过术前术后服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进一步预防再次狭窄的发生。

Willis覆膜支架具有以下优点:治疗材料无瘤腔,术后发病部位形成血栓的几率较小,可避免术后占位效应;载瘤动脉的血运不受影响,可恢复病变区域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实现载瘤动脉的重建;治疗操作不在瘤腔进行,可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支架系统预装于半顺应性球囊中,通过快速交换技术简化了操作步骤,耗时短。

本研究结果显示,9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一次成功率为77.78%;1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内漏现象,再置入1枚支架后,DSA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还有1例患者由于动脉血管比较迂曲,置入过程中支架脱落,利用微导丝把支架取出后换用较短的覆膜支架,成功置入。术后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由于微导丝刺破血管出现出血,行相应治疗后顺利恢复。术后随访1年,患者均无复发,有1例患者经DSA复查发现载瘤动脉出现轻度狭窄,但不影响神经功能。术后1年,患者的NIHSS评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Wilis覆膜支架系统由覆膜支架与球囊两部分组成,球囊的设计提高了该支架的游走能力和顺应性,但较长覆膜支架的顺应性仍然无法得到保证。本研究中1例患者最初选用的是4.5mm×16mm的覆膜支架,输送过程中支架脱落,将其取出后换用10.0mm的覆膜支架重新置入,一次成功。

综上所述,采用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安全性高,远期效果好,值得推广。

原始出处:

唐耀龙,李成林,叶原森.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13):77-80.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