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11月男婴肝脾肿大白细胞增多 像白血病却不是…

Tags: 男婴   肝脾肿大   白细胞   白血病      作者:袁壮 薛辛东 更新:2019-02-14

感染性贫血(Anemia due to infections)在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是继发于全身急性或慢性感染过程中所引起的贫血。多见于急性重症感染及慢性化脓性感染、传染病、结缔组织疾病、肠疾病等。病原体有各种球菌、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还有少数病毒或真菌。

感染性贫血程度与感染轻重程度及感染持续时间有明显关系,如果感染持续一个月以上或更长则继发贫血更为增多;重度感染比轻度感染继发贫血可高出2~3倍。感染性贫血威胁着婴幼儿身体健康,不容忽视,应积极治疗与预防

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病,急性轻症感染时间短,一般无症状。急性严重感染则表现面色苍白、乏力、倦怠、多汗,心率加快。婴幼儿可出现肝脾轻度肿大。若慢性感染同时伴有营养不良及佝偻病,或肾脏病继发贫血等症状多较严重。

应当提出的是,婴幼儿感染性贫血有一种特殊类型。本型多发生于6个月~2岁,除有营养不良及佝偻病症状外,表现中度及重度贫血,肝脾明显肿大,尢以脾肿大为主,甚至可达骨盆腔,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增高可达(30.0~40.0)×10 9/L,分数中出现幼稚粒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故称为假性白血病性贫血,现称为雅克什综合征(Von Jaksch’s Syndrome)或称雅克什贫血。过去多在北方边远山区、牧区,因患儿饮食单一,缺乏维生素等此种类型贫血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类型贫血已很少见。

感染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通常Hb 60~90g/L,RBC 2﹒00×10 12/L~3.00×10 12/L。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贫血严重者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或降低,血小板正常,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轻度增高,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不增高,血清铁蛋白增高,这有别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粒系与红系比例正常。无红系代偿增生现象。铁粒幼红细胞减少,但骨髓中含铁血黄素增多,这些为感染性贫血的特点。

【病例介绍】

姜姓男孩,11个月。因反复发热、咳喘3个月,腹胀2个月为主诉入院。足月顺产第1胎,生后体重3kg,母乳喂养,经常腹泻,稀绿色蛋汤样便,每日5~6次。易感冒,3个月前由于受凉后发热38~39℃,咳嗽、喘,经过抗炎治疗好转。其后反复发作3次。近1个月腹胀,左腹包块,固定,平素汗多,睡眠不实,夜间哭闹不安,进奶量减少,逐渐消瘦,精神萎靡,咳喘,腹胀,由外院转来我院。

体格检查:T 37﹒8℃,P 128次/分,R 32次/分,W7kg。发育营养低下,意识清楚,面色苍黄,贫血貌,结膜口唇及手足掌苍白,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方形,前囟2.0×2.0cm 2。呼吸粗,可听痰鸣声,咽充血。胸对称。可见三凹征,肋骨串珠,心音有力,心律整,有Ⅱ级缩鸣,心率128次/分。双肺散在中小水泡音。腹部膨隆,肝肋下4cm,剑下5cm。脾甲乙线12cm,甲丙线14cm,丁戊线+2cm,质Ⅱ°~Ⅲ°硬。四肢活动正常,神经系统无异常。

辅助检查:RBC 3﹒06×10 12/L,Hb 66g/L,HCT 22﹒7%,MCV 73fl,MCH 22﹒4pg,MCHC30.8%.RC0.02,WBC18.0×10 9/L,St 0﹒10,N 0﹒42,L 10﹒29,E 0﹒02,早幼粒细胞2%,中幼粒细胞5%,晚幼粒细胞10%。有核红细胞8%。血清铁43.9μg/dl(正常值75~175μg/dl),总铁结合力311.2μg/dl,血清铁蛋白18μg/dl。骨髓像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无核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1000∶205,粒系占70.4%,红系占18.2%,粒系与红系比值为3.8∶1。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值呈现左移,原粒(1.0%)及早幼粒细胞(3.0%)不增多,胞浆可见空泡变性及退行性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细胞可见巨大变态。红系增生活跃,早幼红细胞(6.0%)比值偏高,可见巨幼变,无核红细胞大小不等,大红细胞中空淡染区扩大,红细胞中空淡染区扩大。可见各期红细胞分裂像。淋巴细胞11.4%。巨核细胞系统全片43个未见产板型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不良。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88%,积分310分。铁粒幼细胞15%,骨髓外铁含铁血黄素强阳性。血及便培养无细菌生长。肝功:HAV、HBV和HCV皆正常。溶菌酶177.79U/L,LDH 412U/L,AST 59U/L,CPK 63U/L,α‐HBDH 355U/L,溶血像阴性,Coombs试验、抗C3及IgG阴性。B超肝大,脾巨大。胸部X线片双肺纹理增强、模糊,中下野条片影。

入院诊断:雅克什综合征、迁延型支气管肺炎、佝偻病活动期、营养不良Ⅱ度

【治疗措施】

1.采取综合治疗以抗炎为主。因病程迁延,院外虽然抗炎治疗,而用药无规律,治疗不彻底,致反复复发,混合性感染。在没有真菌感染的情况下,选用头孢呋辛酯片治疗,每天量按1.5g分2次静脉滴注。3天体温下降,7天体温正常,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肺部音明显减少,14天肺部音全部消失。

2.治疗中配合雾化吸入。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碳酸氢钠及庆大霉素等,吸痰及清理呼吸道。必要时氧气吸入。平喘剂美喘清12.5μg每日2次口服。

3.间断少量输血,改善周身状态,增强抗病能力,支持疗法,每周1次输注新鲜血50ml或丙种球蛋白及血浆。

4.转移因子,每周2次,每次3单位,肌肉注射,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5.治疗佝偻病,大剂量维生素D3注射剂30万单位每月1次肌肉注射连续3个月进行治疗。口服钙剂连续用药。

6.添加铁剂、维生索B12、叶酸及各种维生素类,治疗和补充体内缺乏。

7.原未加辅食,以母乳及牛奶混合喂养,改善喂养添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类的蛋白食物和肉类、肝类、鱼类、动物食品、绿叶菜及水果等,由少量逐渐添加以改善机体营养不良状态。

上述综合治疗一个月余,一般状态明显改善,精神活泼,呼吸平稳,贫血貌明显好转。心音有力,心脏缩鸣消失,心率116次/分,双肺音清,肝肋下2.5cm,脾肋下甲乙线8cm,甲丙线10cm,丁戊线‐2cm质Ⅱ°硬。血红蛋白升至90g/L,红细胞升至3.50×10 12/L,白细胞降至12.5×10 9/L,分类正常。胸部X片:双肺纹理稍强,余无异常。患儿出院。一个月后复诊时,肝脾继续回缩。肝肋下1.5cm,脾回缩已平脐。血红蛋白105g/L。体重增加至10kg。佝偻病症状好转,睡眠好,汗一般不多,食欲好,已正常添加辅食。

【诊治评述】

1.本病例特点

(1)婴儿。

(2)发热,反复长期呼吸系统感染。

(3)肝脾明显肿大,尤其巨脾已达盆腔。

(4)中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及白细胞增多,末梢血片中出现幼稚粒细胞及晚幼红细胞。

(5)X线片:双肺纹理增强,模糊,中下野条片影诊断支气管肺炎。

(6)呈现感染性骨髓像。

(7)佝偻病及营养不良,符合雅克什综合征,又称假性白血病性贫血。

本综合征的特点是营养不良与感染同时存在,表现为重度贫血和骨髓外造血,多发生在婴幼儿。

2.鉴别诊断,本病例有贫血,肝脾肿大明显,白细胞增多,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易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混淆,故有误诊为白血病的可能。本例因长期感染及营养不良、佝偻病病程缓慢,而迁延,虽血像中出现幼稚粒细胞,但骨髓呈感染性骨髓像,故可同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本病例,红细胞增多,红系有巨幼变,血像中出现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还应与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骨髓硬化症及大理石骨病等鉴别。

3.脾功能亢进,该患儿除原发呼吸道反复感染和一般贫血的症状外,突出的特点是肝脾肿大,尤以脾脏肿大明显(至骨盆腔)。病程长,有脾功能亢进,网织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易有出血倾向。又由于脾功亢进可加重贫血。

4.以治疗控制感染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有针对性选择强有力的抗生素。如能做病原体对药物敏感的试验,则应根据药敏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该患儿选择基层医院少用的第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呋辛酯片,使肺部炎症较快得到控制。

5.感染性疾病发生贫血的机制

(1)感染病原体后如各种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寄生虫及真菌等,其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抑制骨髓造血机能而发生贫血。另外还可直接破坏红细胞,使其寿命缩短而贫血。

(2)感染时可能由于红细胞生成素释放减少,使骨髓代偿增生反应降低,红系祖细胞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降低,红细胞生成减少而贫血。

(3)在感染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铁可能有亲和力,铁从肠道吸收入血,很快转送到肝、脾等处,而使血清铁减低,总铁结合力减低,这可能与运铁蛋白减少有关。肝脾和骨髓中贮存铁增多,但由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向血浆释入铁受阻,使血浆铁减少,即所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铁阻滞”。铁的利用障碍使血红素合成减少,因此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4)感染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脾功能亢进,破坏红细胞,都是造成贫血的原因。

临床经验】

1.本病的临床特点为贫血,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及幼稚粒细胞出现,易误诊为白血病。因此,又称假性白血病性贫血,要注意鉴别。

2.本病多发生于6个月~2岁婴幼儿,在营养不良及佝偻病基础上,由于感染性疾病如迁延性肺炎、肺脓肿、脓胸、败血症、慢性尿路感染等而发病。提示平素防治营养不良、佝偻病,增强体质,预防感染性疾病,对防止本病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来源: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