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让更多中国学者与女性学者参与同行评议|自然子刊社论

Tags: 中国学者   女性学者   同行评议   自然子刊社论      作者:Nature自然科研 更新:2017-12-26

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很不幸,它依然是经济实力的一个指标——中国已经超过欧美。除此之外,中国在高影响力科研产出方面的排名一直不断攀升,地球科学也不例外。根据自然指数(追踪高质量研究的变化图景),在顶尖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中国作者数量增加了24%,目前仅次于美国。

要说在国际排名上取得如此大的跃升,却不招致部分传统科研强国的不满,是不大可能的。的确,我们在会议上听到过一些抱怨,比如中国的研究人员参与同行评议不多,研究创新水平较低等。所幸,我们《自然-地球科学》不久将能亲眼观察东亚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我们的编辑Rebecca Neely目前在上海办公室工作。


从《自然-地球科学》收到的投稿来看,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的论文占比大幅上升,从本刊创立之初(2008年)的5%上升至2016年的15%。同期,来自中国机构的论文接受率也在增长,投稿占比的增加相应转变为论文发表数的增加,后者占比增长了两倍有余。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这一时期不断收紧编辑标准,虽然投稿数量不断增多,但是本刊的整体论文接受率从2008年的12%降至2016年的7%。不过,来自中国的论文的接受/投稿率仍低于欧美。当然,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大部分投稿数量极高的国家的论文接受率在持续下降,因投机而被录用的论文所带来的不正当影响正在减弱。

这种成功或可归因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坚定扩大科学教育和科研资助规模。2010年,超过40%的中国本科生学习STEM,而美国仅有16%。目前,中国授予的理科博士学位数量超过了美国。中国拥有逾13亿的人口,中国的院校机构可以从大量学习科学的研究生中选取博士后。“十三五”规划将研发投资占GDP比重设为2.5%,并且计划消除官僚壁垒,这表明中国对高水平研究的支持力度只会越来越大。

但是,这些亮眼的数据似乎并没有让西方的地球科学家把中国视为一个科研强国。从《自然-地球科学》编辑在会议上参与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对中国持保留看法。有人提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目前中国科学家参与同行评议的程度与其发表论文的数量不成比例。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他们难以参与有关最新科研热点的广泛讨论,也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在出版发表领域的角色略有偏斜:他们更常处于一个被评判的位置而非评判的位置,这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视角,也影响他人的视角。

中国科学家参与同行评议不足,一部分可归因于编辑和科学家懈于了解中国的科研群体,因为中国的科研崛起速度是如此之快。除此之外,可能是因为发表论文能够获得资金奖励,研究人员更热衷于投稿发表论文,而不是参与同行评议。第一个问题,假以时日和主动努力,将能够得到解决。至于第二个问题,它的利弊还需要中国内部予以评估。要让中国的研究人员充分参与同行评议,需要中国国内外科学界的共同努力。

有人认为中国的研究创新不足,但是纵观高影响力论文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这种观点缺乏依据,至少对于中国的顶尖研究机构而言,这是不成立的。我们期待探索中国研究实验室的创新潜力。

我们依然认为,一个更加多样化的地球科学家群体能够解决更加多样化的问题。我们期待中国视角。


偏移的比例


在本刊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中,北美科学家和男性科学家占比畸高。

仅限受邀人的活动通常有利也有弊,同行评议也不例外。评估同行科学家的论文是科研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职业发展带来大量益处。不过它也有消极的一面:进行细致的同行评议会占据大量时间。因此,在理想的情况下,同行评议工作应该均匀分配给各相关科研群体。

为了理解本刊自身及所处科学界存在的偏向,我们收集了从2017年1月13日到5月12日这四个月里,关于本刊作者及推荐审稿人的性别与所在地域的数据。结果并不完全在预料之外。与作者的人口分布情况相比,他们的审稿人推荐偏向男性科学家和位于北美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亚洲科学家遭冷待。本刊编辑团队分配的审稿人的性别均衡程度高于作者推荐的。但是从地域分布来看,存在类似的偏向。

如图1a所示,在上述数据收集期内投稿的676位通讯作者中,来自欧洲/中东机构的最多(39%),其次是北美机构(33%)和亚洲机构(23%)。被推荐为审稿人的欧洲或中东机构研究人员占比(36%)与同一地域的作者占比大体一致。但是,北美审稿人占比明显更高(54%),而来自亚洲机构的科学家被推荐为审稿人的比例(6%)明显低于同一地域的作者占比。

相较于上述囊括所有作者的计算而言,如果只看论文被送往接受同行评议的这一部分作者,他们的地域分布又会有些不同。(接受同行评议的论文约占所有收到的论文的20%,可以看作是更合理的比较基准。)来自欧洲/中东机构的作者占比(41%)与之前(39%)类似,北美机构作者占比明显上升(39% vs.33%),而亚洲机构作者的占比明显下降(15% vs. 23%)。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这一部分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和所有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的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在《自然-地球科学》,作者的审稿人推荐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作为编辑,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根据每篇论文的特点,选择出版物和研究方向与其匹配的潜在审稿人,独立组建评审专家组。事实上,我们计划给每篇论文分配的作者推荐审稿人不超过一位,以确保同行评议的严谨性;在生态学领域,曾经发生过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在评审过程中存在正面偏向的情况。尽管如此,编辑分配的审稿人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和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类似的偏向(参见图1a)。

有鉴于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将努力消除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让更多来自亚洲的审稿人参与同行评议。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端:9月,我们的编辑Rebecca Neely抵达上海办公室工作。她将探索了解亚洲的研究现状,向其它办公室的编辑提出推荐建议。我们也欢迎亚洲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参与,帮助改善他们在学界的形象。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还重点收集了性别数据。在所有的通讯作者中,72%为男性,22%为女性,剩余6%我们无法确定性别(图中表示为“未知”)。在推荐的审稿人中,女性占比明显较低(17%,参见图1b)。在被送往接受同行评议的论文中,72%的作者为男性,与男性作者在全部论文中的占比相当。27%为女性(高于女性在全部论文的作者中的占比),剩余1%未知。

如果在性别未知的作者中,男性和女性占比与整体占比一样为3:1,那么来自女性通讯作者的论文被送往接受同行评议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这一发现与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开展的一项评估结果一致:女性第一作者在已发表论文作者中的占比高于其在已提交论文作者中的占比。不过,如果大部分性别未知的作者是女性,那么差异就不明显了。

此外,女性推荐的女性审稿人占比(20%)高于男性推荐的(16%),这也与AGU发布的数据相符。与我们的调查发现形成对照的是,《自然-地球科学》编辑选择的审稿人的人口结构更接近于作者的,而非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的人口结构。

我们所收集到的数据以及本文所做的种种分析,虽然只触碰到性别和地域分布偏向这个复杂问题的表面,但却引人深思。它也将帮助我们制定策略来缓解我们发现的出版编辑不平衡现象。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让有才华而且多元化的科学家参与同行评议,不仅有助于发表最优质的科研论文,也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

但是,风气的改变需要全体学界的共同努力。令人震惊的是,五分之二的论文建议组建全部为男性的评审专家组,而只有两篇论文的评审专家组成员全部为女性。因此,这里我们向我们的作者(尤其是位于欧洲和北美的作者)提出一项挑战:明年向我们投稿时,每篇论文至少推荐一位位于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外的审稿人,并且至少有一位是女性。

来源: Nature自然科研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