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贝达奎宁治疗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安全有效

Tags: 耐多药肺结核   贝达奎宁      作者:Allan 更新:2020-04-09

前言

耐多药结核病是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这两种最为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没有反应的结核病。造成耐多药问题持续出现并扩散的两个原因是结核病的治疗管理不善以及人际间传播。通过严格遵守六个月药物治疗方案,向病人提供支持并加以监督,多数结核病人都可以得到治愈。然而,在某些国家,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正变得愈加困难。治疗选择方案数量有限且病人会遇到许多药物副作用。

pastedGraphic.png

WHO:2012年全球耐结核病例的百分比

http://2015.igem.org/wiki/images/d/dd/Birkbeck_Global_new_cases_mdr_tb_2011.png

研究背景

在先前的安慰剂对照II期试验(TMC207-C208,NCT00449644)中,将贝达奎宁添加到耐多药结核病(MDR-TB)治疗方案中可以提高治愈率。此处报道的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I期单臂试验(TMC207-C209,NCT00910871)目的是确认贝达奎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

初治或先前治疗过治疗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包括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接受贝达奎宁治疗,疗程为24周。抗结核背景疗法根据《南非国家结核病规划治疗指南》进行。在开始使用贝达奎宁后至多120周内对患者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

在233名患者中,有63.5%患有耐多药结核病,有18.9%患有pre-XDR-TB,有16.3%患有XDR-TB,其中87.1%的患者在入组前服用了二线药物。

治疗结局

1)16例患者(6.9%)死亡。20例患者(8.6%)在第24周之前停药,最常见的停药原因是不良事件或MDR-TB相关事件。

2)培养转化时间如图1所示。基于24周数据的中位时间为57天。24周时痰培养转化率为79.5%(163/205例),120周时为72.2%(148/205例)。24周时的培养转化是持久的,并在120周时有很高的反应可能性:24周反应者中有85.3%(139/163例患者)在120周时仍是反应者。在第120周被归类为无反应者的大多数在培养转换后已停药(19/24例)。在第120周时,在24周时有42位无响应者中有9位做出了响应。

3)在有效治疗的群体中(n=205),在120周时的培养转化率为72.2%(图2),其中MDR-TB、pre-XDR-TB和XDR-TB患者的120周时的培养转化率分别为73.1%、70.5%和62.2%。

pastedGraphic_1.png

图1. 用于确定培养物转化时间的Kaplan–Meier图

pastedGraphic_2.png

图2. 基于试验方案定义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耐多药结核病定义的疗效分析

不良反应分析

1)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与耐多药结核病治疗人群中经常描述的不良事件相似,大多数为1级或2级。高尿酸血症(9.4%)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增加(3.4%)是最常见的3级AE。在试验的前12周,AE的发生率最高。47例(20.2%)患者报告严重AE。

2)有16例死亡(占233例患者的6.9%),其中4例在退出研究后发生。该试验中只有1例HIV合并感染患者死亡,该患者在基线时分离出XDR株。在贝达奎宁治疗期间发生3例死亡(1例由于肾损害,2例由于结核)。研究者报告的16种死亡原因中,有9种是由于结核病或与结核病相关的疾病,其中8种尚未转变或恢复为培养阳性。另有4例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总体而言,认为这16例死亡与苯达喹啉无关。

3)很少报道QTcF间隔延长的AE。QTcF间隔增加>500ms的两名患者均正在服用氯法齐明,并发并发低钾血症。没有临床上明显的心律失常发作的报道。与基线相比,QTcF间隔的平均最大变化为14.2ms。

研究意义及展望

在耐多药结核病患者队列中,将贝达奎宁添加到背景治疗方案中耐受性良好,并导致更好的预后结果。

参考文献

Pym A S, Diacon A H, Tang S J, et al. Bedaqui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drug-and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J].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16, 47(2): 564-574.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