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急诊科建设,中国和新加坡太不一样了!

Tags: 急诊科   中国   新加坡      作者:徐传辉 更新:2018-06-20

急诊科的工作结束了。对于急诊,有着复杂的感情,因为曾经在北京某医院的急诊工作过八个月。这种战斗中过来的生活,总是难以忘怀。写点东西,纪念一下曾经的急诊岁月。

中国和新加坡的急诊科的建构有着很大的不同,最显着的有两点:

分科的设置

中国的急诊还是分的很细。护士分诊之后,可以决定病人是否去内科(某些医院有神经内科的急诊),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眼科。

而新加坡急诊科的医生都得来,急诊专科的医生是不分内外科的。他们通常受过内科,外科,骨科等主要科室的基本训练,所以简单的问题都可以直接解决,比如清创,骨折复位。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值班的专科医生下来 。这也让我这个内科医生在阔别了清创、骨折复位多年之后,得以有机会重操旧业。

这也没有孰优孰劣,术业有专攻是现代社会的大趋势,现在已经没有哪个医生什么都会了;而急诊科是战场的前沿阵地,十八般武艺都会的医生自然更能救人于水火。

决定住院床位的权力

床位的决定权有着很大的利益冲突,如何分配,涉及的不仅仅是医院管理理念的问题,而且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这点不是本文能涵盖的内容,只说几点事实,只能自行体会。

中国医院的床位决定权在于楼上的住院部的医生(各专科科室医生),所以病人在急诊总是很难住院。新加坡急诊科医生有决定住院病人的权力。医院的绝大多数病人都是通过急诊收住院的。每个医院都有一个BMU (bed management unit, 床位管理中心) 统一协调管理床位。每个科室没有固定的病房或床位。

比如,呼吸科的30个住院病人,可能分布在6个不同的病房里。所以,由于住院部的专科医生没有控制床位的权力,也就没有控制住院病人数量的能力。中国的医院谈周转率,这里也讲,不过驱动不同。前者是医院要求,后者更多的是因为如果你不让病人出院,急诊就会给你源源不断的病人,到医生累趴为止。这种安排也迫使你管理好自己的病人,不然急诊科收进来都是你的病人,工作量增加不说,江湖上也没有脸面。

当然,有句千古名言反映了基本人性: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急诊科医生手握住院床位的大权,收住院自然放心,所以也会收一些不该住院的病人,也会收错科室。专科科室和急诊科的这些谩骂每个医院都会有。

值得称道的是,新加坡的急诊抢救室周转非常快,基本上几个小时都能住院,普通病房或者直接去ICU。运气好的时候,抢救室会没有病人。

急诊科最大心得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科室,很多并不是平时工作的内容,包括外科的工作,当然充满挑战,心中自然恐惧。但经历过,战胜了这种恐惧之后,那种自信将伴随一生。从简单的静脉留置针,抽血,到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每次做抢救室的值班医生,护士page: doctor xx, stand by for ETA 5 min! (救护车5分钟后到,xx 医生待命!)。来的病人可能是心肌梗死,可是是呼吸衰竭,可能是车祸伤大出血,所有的可能都有可能。救护车一到,抢救立刻开始。

这里就是战场,不能有侥幸心理。前一刻好好的病人,下一秒可能倒在你面前,所有可能的致命疾病要首先狙击掉。近些年东南亚的恐怖袭击频发,尚达曼对于恐怖袭击的准备有句名言:not if, but when (不是如果,而是何时)。作为医生,也应该以这种态度面对疾病,战斗随时会开始。、

最后,向同我一起工作过急诊科的同事致敬,是他们日日夜夜,每时每刻守护在我们战斗的第一线!

对了,这里的急诊挂号费是105+新币。

来源:医艺会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