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Justin Stebbing教授分享肺癌异质性和治疗选择

Tags: 肺癌   异质性   治疗选择      作者:佚名 更新:2019-07-20

“2019全国肺癌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承办,围绕肺癌的手术治疗、放疗、精准治疗、免疫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6月22日国际专场上,来自英国Hammer Smith医院的Justin Stebbing教授带来了“肺癌异质性和治疗选择”的主题演讲,有幸邀请到Justin Stebbing教授就这一话题和免疫治疗热点问题进行专访。

Justin Stebbing教授,英国帝国学院癌症医学与肿瘤教授,2012年获选NIHR第一届转化研究教授(由英国首席医疗官Dame Sally Davies授衔),FRCP, 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和皇家病理学家学会 委员,担任多个国际癌症委员会的咨询委员,并入选美国临床研究学会,主席 世界疫苗大会和爱尔兰癌症协会监督委员会,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Lancet Oncology 编委,Oncogene (Springer Nature‘s foremost cancer journal) 主编。

肿瘤异质性的理念最早是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关于肾癌的研究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我们对肺癌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发现这是一类具有很大异质性的疾病,如EGFR突变、ALK重排的患者,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不同,这类突变人群可以从相应靶向治疗中获得巨大的获益。目前,肺癌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类可能包含20多种不同类型疾病的汇总,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细分为200种、甚至2000种疾病。不同类型的肺癌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对患者的基因组学特征进行更多的研究。与此同时,随着疾病类型的增多,临床试验模式也将发生很大转变,我们会开展更多的篮子试验,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谱来指导治疗选择。除了肿瘤细胞本身具有异质性以外,肿瘤微环境,包括血管、细胞外基质、间质细胞等也存在差异。肿瘤细胞信号传导不仅通过肿瘤细胞,还会影响肿瘤微环境,导致蛋白水平的变化。随着对肿瘤认识的深入,目前我们在抗肿瘤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小的进步,如血液肿瘤中靶向治疗的应用,乳腺癌抗HER2治疗,肺癌EGFR-TKI和ALK-TKI的应用,免疫治疗的发展等等。在抗肿瘤治疗中,我们需要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来治疗肿瘤,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改善生活质量。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III期或IV期NSCLC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给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近期ASCO大会上公布的PACIFIC研究显示,患者的3年OS率达到57%。这一结果对临床实践有何影响?

目前免疫治疗已经在不同分期的肺癌中开展了多项研究,这一临床研发领域竞争非常激烈。阿斯利康研发的Durvalumab(简称“I”药)是最早针对III期NSCLC这类特殊患者开展III期RCT的免疫治疗药物。我们知道III期NSCLC患者是非常棘手的患者,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对于不可手术的患者,标准治疗为同步放化疗,但即使接受了同步放化疗,部分患者也很快出现疾病复发甚至死亡,PACIFIC研究中对III期NSCLC患者联合使用免疫治疗,可以显着改善治疗结局,超过一半的患者可以存活超过3年。PACIFIC的研究设计比较简单,是在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后再给予免疫巩固治疗。从研究结果来看,这一治疗模式较为安全,发生肺炎的患者比例不高。虽然目前在接受免疫治疗的IV期NSCLC患者中,我们也看到了生存曲线的“拖尾现象”,但仅仅只有很小部分患者可以成为长期生存者,但在PACIFIC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大部分III期NSCLC患者都可以取得长期生存,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进步,对临床实践意义非常巨大。

如何看待免疫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

免疫治疗显着改变了大多数肺癌患者的疾病病程,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存,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接下来,免疫治疗的发展方向将是联合治疗,即PD-1/PD-L1单抗与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CTLA-4单抗或OX40单抗、LAG-3单抗联合等,目前有20~30个不同的分子靶点正在开发。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第二代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开发并没有看到非常显着的成效,我们期待第三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到来。此外,免疫治疗已经从IV期患者逐步进军至早期患者,如PACIFIC研究在III期NSCLC的成功探索,也有用于术后的辅助治疗探索等。未来,我相信免疫治疗在早期NSCLC领域将会大有作为,可以使得绝大多数的患者取得长期生存。

来源: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