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2 期试验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低剂量贝伐珠单抗及标准化疗,治疗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客观缓解率达 91.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22.6 个月,安全性可控。
本研究计划在靶免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加入TACE治疗,旨在评估TACE联合安罗替尼及信迪利单抗治疗CNLC Ⅱb~Ⅲb期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系统且全面地阐明了CCR9作为T-ALL关键且安全的靶标价值,弥补了目前T-ALL免疫治疗中缺乏非泛T细胞标志物的空白。
研究发现,通过检测血浆中微生物游离 RNA 的修饰特征,可精准诊断结直肠癌,其区分癌症与健康样本的 AUC 值达 0.98,尤其对早期癌症识别能力突出。
研究对20个GSCC样本进行了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基因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包括zeste同源物2(EZH2)的增强子。
通过专家视角,解读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创新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为业界同仁和广大患者带来宝贵启示。
这项发表在《BMC Medicine》上的研究,涵盖了超过51万名中国成年人,历时11年,系统探讨了乳制品摄入与癌症发生的关联。
单中心研究显示,液体活检在胰腺导管腺癌中,转移性病例阳性率 81.2%,局限性 52.4%,转移性中 KRAS 突变与更差生存期相关,且可检出治疗靶向突变。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脑脊液cfDNA的基因组谱,以探讨其在识别靶向治疗耐药机制、预测鞘内注射培美曲塞疗效以及影响生存结局方面的能力。
SPRING-01 研究显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在短程放疗基础上联合信迪利单抗和 CapeOX 化疗,病理完全缓解率达 59.2%,显著高于单纯放化疗,且安全性可控。
本文介绍了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孩子在接种疫苗前应如何评估,以及疫苗接种的具体建议,并回顾分析了这类孩子接种疫苗后的反应和效果,看看是否安全和有效。
这项研究将微生物天然特性与智能药物递送系统有机结合,构建出“导航肿瘤—拆卸递药—协同免疫”的闭环治疗平台,实现了从被动给药到主动靶向、从单一治疗到多维协同的治疗策略。
近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鲁智豪教授和龚继芳教授团队合作,报告了BL-B01D1在既往接受多线治疗的转移性ESCC患者中的1b期研究结果,明确了其推荐二期剂量并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旨在了解其生存状态、预后因素及失败模式,分析其治疗模式,从而为LS-SCEC患者的临床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025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肾癌》已更新。其中详细介绍了肾癌的流行病学、预防及筛查、以及诊断等内容。
本文提供了有关清淋的现有临床数据,以及其对CAR-T治疗血液肿瘤的影响,重点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本研究通过对比1D-RiFi与2D-RiFi碳离子治疗计划,评估使用2D-RiFi展宽布拉格峰对临床治疗计划剂量分布的影响,分析2D-RiFi在减少能量层数和缩短照射时间方面的潜在优势。
钇 90 治疗前需血管检查,通过两步造影绘肿瘤血管图,处理特殊情况防微球跑偏,需平衡检查精细度,患者应配合术前检查及术后观察。
本研究通过全细胞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鉴定出CD30L是一种多功能、特异性靶向B-NHL细胞表面的分子。
研究发现 lncRNA CDKN2B-AS1 编码的 66CTG 小肽,通过竞争性结合 FBW7α 稳定 c-Myc,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生长,为潜在治疗靶点。
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研究者对EGFR突变NSCLC转化为SCLC的患者开展了一项国际回顾性观察研究,聚焦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
相对于传统化疗方案,靶向治疗显著提高了部分携带有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访谈为推动遗传性肠癌规范化防治和个性化医疗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机体免疫系统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保护自身组织。尽管胸腺通过清除高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维持这一平衡,但感染引发的高炎环境可能导致自身抗原异常暴露,理论上容易诱发自身免疫。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受肿瘤免疫循环影响,循环各步骤障碍会致治疗反应差。需针对性解决障碍,个性化联合治疗以提升抗肿瘤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