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本文就IASLC第九版肺癌TNM分期标准的数据库更新、分期变化及其修订依据进行解读,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40岁患者4年前发现肺结节,主病灶为右下叶9mm混合磨玻璃结节,2023-2025年随访无显著进展,虽有实性成分但密度高、磨玻璃成分淡,难排除肉芽肿性炎或早期癌,风险仍低,故建议继续9-12个月随访。
33 岁男性双肺多发纯磨玻璃结节随访 2 年,主病灶无进展、次病灶略增大但密度低,当地建议手术。结合病理及研究,纯磨玻璃结节随访与手术 10 年生存率无差,故建议继续年度随访。
美泊利单抗在真实世界环境中对严重嗜酸性粒细胞表型哮喘患者,无论是否合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均表现出显著且持久的临床益处。
患者肺部混合磨玻璃结节随访4年,从4mm增至6mm且含偏实性成分,虽术后病理为原位癌,但因结节有进展、含风险成分且手术创伤极小,权衡后行单孔胸腔镜切除,体现以风险为核心的诊疗理念。
笔者对SAP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和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本文通过一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了替尼泊苷联合化疗方案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团队研究显示,符合标准的多发磨玻璃结节患者主动监测5年生存率100%,仅2.0%需手术,提出“外科治愈窗口期”及基于肺功能损失的个体化管理策略,避免过度治疗。
61 岁女性双肺多发结节,2024 年 9 月手术切除右上肺良性病灶,后续复查左下结节略增大后无明显进展。医生分析各病灶影像,认为除左下病灶 G 外多倾向良性,建议继续随访,暂不手术。
62 岁男性发现肺结节约 10 个月,多次复查无明显变化,经药物及中医调理。影像示多病灶,主病灶 D 有囊腔型肺癌特征但不典型,医生倾向 6-9 个月后复查,暂难定良恶性。
一张小卡片,藏着脊柱大秘密!边答边学,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赢礼品!充气U型护颈枕、人体工学护腰坐垫。投资自己,从来不需要大块时间。
本指南基于循证医学与中国临床实践,结合药物与技术可及性,提出覆盖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的全程管理路径,以期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疫情后儿童哮喘住院率大幅反弹,RSV感染比例显著增加,多重病原体混合感染更常见,提示疫情控制解除对儿童呼吸健康的深远影响。
本共识系统总结了儿童哮喘运动的安全性、益处及个体化方案制定,强调运动作为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人工智能在STAS预测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可切除NSCLC免疫治疗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目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55 岁女性双肺结节,右肺术后病理原位癌,左肺结节随访中略增大、CT 值变化,影像示纯磨玻璃为主。结合研究,纯磨玻璃结节随访与手术 10 年生存期无差异,建议 9 个月复查,暂不手术。
抗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单克隆抗体CM326在未控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具有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尤其对嗜酸性亚型患者展现出显著临床疗效。
AI仍在持续学习与迭代,我们的进步也永不止步。
阐述磨玻璃结节肺癌生物学特性,结合 Radiology 10 年研究,对比其随访与手术生存无差异,分析多指南手术指征,给出个体化诊疗建议。
本文分享 59 岁女性左肺 7mm 半实性结节病例,其影像部分似慢性炎、部分符合恶性特征。医生权衡后倾向浸润性腺癌,建议单孔胸腔镜楔形切除,或消炎后短期随访再定。
本文旨在解读该声明的核心要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多维度差异对PE管理的影响机制,期望引发对如何借鉴其公平化策略,进一步推动本土PE诊疗路径优化的思考。
本文将对其进行解读,旨在为我国的肺癌诊治提供最新指导方案及参考。
本文指出患者遇肺结节时医生常缺乏解释,以 51 岁男性新增 5mm 磨玻璃结节为例,经影像分析及指南参考,建议年度随访,强调此类病灶随访安全。
即使哮喘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小气道功能障碍仍普遍存在,且通过脉冲振荡测量的R5–R20指标能够独立预测未来哮喘加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