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颅内压升高作为一种潜在但常被忽视的病因,其症状与慢性鼻窦炎和偏头痛高度重叠,容易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
依那西普作为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在慢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最新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安全性良好,但疗效尚未显著超越安慰剂,提示临床治疗需谨慎评估。
本文探讨了听力障碍在额颞叶痴呆患者中的表现,聚焦声学变化语音感知(AAS)如何区分不同亚型及其对现实生活听力障碍预测的价值。
本文探讨遗传性额颞叶痴呆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变化,揭示其与年龄及认知功能的关联,强调血管功能保护的潜在临床价值。
基于美国ARIC大规模队列研究,揭示TIA患者长期面临显著的痴呆、卒中及心血管事件风险,提示临床需加强认知筛查与综合管理。
螺旋藻作为天然抗炎抗氧化剂,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改善生活质量,展现出作为辅助治疗的潜力。
研究揭示不同亚类胡萝卜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非维生素A类胡萝卜素显著提升认知表现,且炎症因子介导作用值得关注。
本研究通过16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评估纳米姜黄素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纳米姜黄素未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神经功能,提示其临床应用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山大团队研发 BTO@PDA 压电纳米刺激器,微创植入大鼠脑内,超声下产脉冲电信号激活神经元,有效抑制急慢性癫痫,规避传统 DBS 风险,为神经调控提供新策略。
阿 - 罗瞳孔因中脑顶盖前区病变致光反射消失、近反射存在,多由神经梅毒引起,也见于糖尿病等病,需与 Horner 综合征、艾迪瞳孔鉴别,治疗需针对原发病。
我国 AD 患者近 1200 万,2024 年首款对因靶向药问世,2025 年卫健委等开展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活动,助力该病防治科普。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tau-PET影像的视觉分型方法,识别阿尔茨海默病中4种tau蛋白积累模式,助力临床精准诊断与预后评估。
笔者拟回顾婴儿期早发型(起病年龄<1岁)烟雾病患儿的病历资料并分析其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及遗传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不同病因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旨在分析PFO相关脑梗死的DWI特征,并探讨PFO相关脑梗死的梗死灶大小与心脏CT评估的PFO解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HNPP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因 PMP22 基因缺失 / 突变,20~30 岁高发,以压力相关反复肢体麻木无力为主,电生理、基因检测可确诊,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本文介绍混合性认知障碍(MixCI,AD 与 VCI 共同病理所致),含 MixMCI 和 MixD,阐述其诊断要点、中国患病情况,强调管控 14 项危险因素的重要性,并给出 22 条诊治推荐意见。
通过深入理解耳蜗发育与再生的生物学机制,并结合工程学与临床医学的先进手段,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策略有望彻底改变听力修复领域的现状,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庞贝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多系统受累的罕见病
在庞贝病出现呼吸肌受累之前,应尽早诊断并开始酶替代治疗
研究揭示APOE4基因型影响代谢物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关联,强调精准营养在预防中的潜力。
针对创伤性脑损伤治疗中神经干细胞分化效率低、难长期调控问题,团队将含 GM1 的透明质酸微球锚定干细胞膜,促其向神经元分化(10 天分化率 45.1%),移植后助大鼠脑修复、改善功能。
肌电图中 H 反射与 F 波属迟发反应,前者是 S1 节段感觉 - 运动反射弧金标准,后者用于筛查多节段近端运动神经传导,二者互补,联合检测可提升神经病变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
Miglustat作为一种潜在的CLN3疾病治疗药物,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减缓病情进展的临床效果,为无有效治疗的罕见病带来新希望。
CAR T细胞治疗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脑部影像表现首次系统性描述,揭示影像异常与临床ICANS分级的关联,助力优化诊疗策略。
脑胶质瘤治疗受多重生物屏障阻碍,彭绍军团队以磺胺嘧啶为灵感,合成 PCL–PSDMA 胶束,无额外修饰却突破五重屏障,高效递药,显著抑制肿瘤、延长小鼠生存期,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