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本文综述磷丙泊酚二钠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恶心呕吐、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麻醉患者术后因用地塞米松出现全身及会阴瘙痒,医生称正常致患者投诉。虽说明书未提此反应,但文献证实其可能发生,医生有沟通与用药调整责任,可通过稀释药物、调剂量速度等避免。
这些发现支持将针刺作为老年慢性腰痛患者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
医生分享遇 “地包天” 患者麻醉经历,介绍其为前牙反牙合、下颌前突的颌面畸形,病因含不良习惯等四类,全麻时或面临面罩吸氧难,插管通常较易,小下颌才是麻醉难题。
脑梗后遗症患者行胃造瘘术,麻醉时发现护理误将胃管插入气管,拔管时意外吸出大痰块。虽未致严重后果,但属医疗失误,警示需按规范操作,术后多学科及时沟通处理,患者肺感染渐好转。
锁骨手术中麻醉与骨科医生常因头面部观察 “争阵地”,此习惯源于麻醉监测匮乏年代的传承。如今虽监测齐全,头面部观察仍具高价值,助麻醉医生判断患者状态,保障安全
本研究拟对瑞马唑仑和丙泊酚用于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疗中的安全性进行比较,为接受ERCP诊疗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需重视血压控制、靶器官损害及降压药影响,血压超 180/110 需停手术,低危手术亦有风险,患者应配合评估。
该文章探讨厚朴酚对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为吗啡使用障碍临床管理提供思路。
椎管内分娩镇痛优势显著,能有效缓解分娩痛、提升产妇舒适度,可快速转剖宫产麻醉,还能改善胎盘灌注;对胎儿 / 新生儿而言,能改善氧供、降低相关风险;同时也提高配偶参与度与舒适度。
69 岁 ESRD 合并丙泊酚麻醉骤停患者,二次用瑞马唑仑麻醉腰椎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顺利完成 MEP 监测,验证其循环安全性。
2025 版成人反流误吸高危人群全麻管理共识,明确高危因素、临床表现,推荐改良快速顺序诱导插管(MRSII),含胃容量评估、预氧合等 9 条意见,指导误吸应对与拔管。
本研究旨在评估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TIVA)对总生存期的影响以及丙泊酚-TIVA与治疗开始后30天内发生计划外入院或急诊室访视之间的相关性。
这项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较高,每17 名男性患者中就有1人出现。且随着年龄升高,65岁及以上的男性患者中每11 人就有1人出现,女性患者中每34人就有1人出现。
研究对比 920 例无痛胃肠镜患者麻醉方案,优化组(丙泊酚 - 舒芬太尼分次方案)较传统组(丙泊酚方案),呼吸抑制、低血压发生率更低,苏醒时间更短,满意度更高,该方案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双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DPE)与常规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使我们对DDPE技术应用于分娩镇痛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有了初步认识。
基于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延迟胃排空并增加误吸风险的药理学机制,该研究最初假设术前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会增加术后30天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72 岁男性食管癌放疗后颈部纤维化伴皮肤糜烂,拟胃镜下置胃管。麻醉医师未充分评估,用舒芬太尼 + 丙泊酚后出现严重呼吸抑制、通气困难,抢救后好转。根源为术前评估不足等,建议优化术前准备与麻醉方案。
本研究揭示了内源性大麻素、内啡肽与AMPK在电针镇痛中的新联系,明确了CB2R- AMPK-β-END信号通路的作用。
本文发现竞争性需求状态通过NPY信号减少lPBN脑区Y1R神经元活性发挥内源性镇痛的作用。
本文对癌症手术前的预康复不平等现象及挑战进行了叙述性综述。
65 岁李叔叔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借胸椎旁神经阻滞实现术后无痛。该技术精准阻痛、降阿片药副作用,联合全麻促康复,还能防慢性痛,安全性高。
该研究旨在探讨在OLV过程中PEEP个体化调整对机械功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估机械功率与胸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旨在评估联合虚拟现实催眠是否能减少术中药物镇静并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肩关节囊注射不同容量消炎镇痛液的临床疗效,为加快原发性冻结肩(PFS)患者康复,完善全程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