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一项发表于《柳叶刀·老龄健康》(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的最新研究表明,即便在中年甚至晚年戒烟,也依然能显著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
急性高剂量鱼油补充(每日EPA 2100 mg + DHA 720 mg)可适度促进运动性肌肉损伤后的肌肉功能恢复,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并可能通过抗炎机制优化恢复过程。
欧洲在构建罕见疾病研究生态系统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需应对诸多深层挑战。
近期发表在《应用生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饮水不足不仅会让人感到口渴,还会加剧身体的应激激素反应,进而提升罹患多种慢性病的风险。
本研究基于“家庭互动环境子系统层级模型”的理论框架,旨在探究中国家庭中,父母健康行为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超重/肥胖子女的积极健康行为,并重点检验了青少年自我效能与家庭凝聚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人们常焦虑每月性生活次数,小鼠实验显示雌鼠仅无结果交配就提前发胖、寿命缩短;人类短期禁欲有一定益处,但长期禁欲有健康风险,性生活健康与否关键在个体身心协调,非固定数字。
生命早期的糖分限制,尤其是从受孕至2岁,与成年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发病延迟及心脏功能改善显著相关。
不起眼的洗碗海绵,背后隐藏着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微塑料的威胁虽无孔不入,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优化一些生活习惯来减轻微塑料带来的危害,每个人的微小改变,都能为守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衰老》杂志研究(Takuji Kawamura 团队)表明,运动可减缓表观遗传衰老(以 DNA 甲基化衡量生物年龄),结构化锻炼效果最优,能使血液、骨骼肌等生物年龄倒退,多器官受益,个体响应有差异,
纳米姜黄素结合运动干预能显著改善女性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炎症、氧化应激和代谢异常,展现协同健康益处。
重庆李女士隔夜水现 “虫卵” 引发热议,科学验证显示:合格自来水烧开后,隔夜亚硝酸盐远低于安全标准,洁净密闭保存的隔夜水细菌量可控;仅暴露、污染等情况的隔夜水需警惕,无需过度焦虑。
该研究证据支持普及免费学校餐政策对儿童血压改善的积极作用。
《PLOS One》研究显示,厕所用手机使痔疮风险增 46%。125 名受试者中 66% 厕所用手机,其蹲厕时长超 5 分钟比例是非使用者 5 倍,且多与运动少形成恶性循环,可通过不带手机等改习惯。
《自然》研究显示,高龄男性精子致病突变风险高,30岁约1/50精子带致病突变,70岁升至1/20,因精子干细胞“自私突变”扩增。研究还发现环境对精子突变影响小,建议晚育男性冷冻精子或筛查。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8.6岁,寿命受遗传、环境等影响,生活方式是关键。复旦大学团队研究显示,80岁及以上老人不吸烟、常锻炼、饮食多样等5个好习惯,能显著提升活到100岁的概率,且晚年养成仍有益。
本次加勒比倡议的成功实施,为未来国际间护理与助产人力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本研究收集了我国7大地域、26个省市/自治区、53所医院的沙门菌分离株,并进行多中心系统分析,旨在探讨其在不同性别、年龄、标本类型、科室及地域间的耐药特征。
研究发现电商平台存在 “U” 形外貌效应:外貌极佳与极差卖家销售表现优于中等者。前者因社交魅力获信,后者因 “补偿性适应” 刻板印象被认专业,且受产品类型、性别调节。
研究揭示外卖高盐高油问题:餐厅菜品平均钠含量超每日适宜量 2.2 倍,单份外卖油脂超推荐量 50%,且存在反复用油风险。文中还给出从选商家到餐时处理的控盐控油点单方法。
冰岛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老年人群在营养摄入上的显著差异,显示低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饮食摄入不足相关,提示营养不平等现象存在。
北大团队研究显示,中国 30 岁成人坚持五大低风险生活方式,预期寿命平均多 8.5 年,约 2/3 增寿源于慢病死亡率下降。
该全球指南旨在促进有关政府在突发卫生事件期间实施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措施 (PHSM) 政策的系统和协调数据收集和监测。
南京大学研究发现,父代运动可通过精子中微小 RNA(miRNAs),抑制子代 NCoR1 基因,传递耐力与代谢优势,人类或适用,但优势仅传一代,爸爸运动是给孩子的健康礼物。
2025 年牛津大学研究(近 50 万人追踪 15 年)显示,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对寿命差异影响 77%-78%,遗传不足 2%,健康习惯可主动赋能长寿。
古今对性频率认知不同,现代研究显示性频率过低(如每月<1 次)升高全因死亡风险,过高或致心理问题等,中老年每周 1-2 次或为 “黄金频率”,关键在适度规律,结合身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