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该研究创新性地将核靶向光敏剂与DNA修复抑制剂整合于同一纳米载体,通过“精准损伤核DNA+阻断修复”的协同策略,突破了传统PDT对肿瘤免疫激活不足的瓶颈。
【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洁教授从伦理审查的角度,深入探讨细胞治疗的科学性、实验室制备过程、安全性、补偿与知情同意以及随访规定等关键问题。
同济大学周彩存团队发现奥希替尼耐药的肺癌 DTP 细胞,可通过GSTA1降解药物、分泌PROS1打造免疫抑制微环境,联合GSTA1抑制剂Curzerene能增强抑瘤效果,为克服耐药提供新策略。
2025ESMO公布1期FORAGER-1试验数据:维普格拉替尼单药治疗FGFR3变异转移性尿路上皮癌,200mgbid组疾病控制率94%,耐受性佳;联合维恩妥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初步显效。
非CRC/EC在LS患者中占有相当大比例(40%),且常为首发或唯一表现。
2025ESMO公布的III期TROPION-Breast02试验显示,德达博妥单抗用于无法免疫治疗的初治晚期TNBC,中位PFS、OS均显著优于化疗,ORR更高,安全性可控,有望成新一线标准方案。
素避孕药的乳腺癌风险因孕激素类型而异,孕激素单用制剂风险较联合制剂略高。
本研究重点探讨:1)CCT2是否通过稳定c-Myc驱动头颈鳞癌进展及耐药;2)凋亡囊泡是否通过传递CCT2传播耐药性。
本文详细介绍了双特异性抗体的发展历程、机制、结构类型及已上市药物案例,强调其在免疫及信号阻断等方面的优势。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图卷积网络应用于鼻咽癌诱导化疗反应预测,并通过多中心数据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
肿瘤突变负担是预测实体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生物标志物,FDA批准其指导Pembrolizumab用药,但存在阈值不统一、联合治疗中预测失效等局限,需通过TNB、cTMB及联合其他标志物改进。
近日,《Cancer Cell》期刊发表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难题的全新机制——肿瘤内的细菌可以通过物理方式“挤占”癌细胞空间,诱导癌细胞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帮助癌细胞逃避化疗药物的杀伤。
本指南基于循证医学与中国临床实践,结合药物与技术可及性,提出覆盖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的全程管理路径,以期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本病例突出了具有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样特征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4级)出现神经外、颅外转移播散的罕见表现。
新生儿/儿童脓毒症作为一种高死亡率疾病,其核心问题在于保护性免疫球蛋白水平低,尤其是IgM的缺乏。富含IgM的强化免疫球蛋白通过其多重的免疫调节功能,为脓毒症辅助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头颈部鳞癌(HNSCC)占头颈部肿瘤 90% 以上,PD-L1 表达是免疫治疗关键指标,常用 CPS 等评分,不同抗体号对应特定药物,部分抗体检测一致性高,检测需注意方法、样本等,助力治疗方案选择。
本文的研究表明,基于超声的机械遗传学方法能够通过机械诱导在实体瘤内局部表达CD19抗原,从而激活CAR T细胞,实现对实体瘤的精准治疗。
这一发现为通过靶向 PKM2 优化 CD8 T 细胞功能、提高免疫治疗 疗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靶点。
瑞典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激素避孕药中不同孕激素成分与乳腺癌风险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含去氧孕烯的配方风险较高。
3 岁患儿浩浩因咳嗽气喘误认哮喘,后确诊罕见胸膜肺母细胞瘤(PPB)。该病多发于 6 岁内儿童,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分三型,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与病理类型等相关。
上海交大章雪晴团队与新泽西理工学院合作,借 mRNA-LNP技术实现体内DC重编程,诱导抗原特异性CTL原位生成,在肿瘤模型中显效,还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具临床转化前景。
本指南总结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与SJS/TEN发病风险的独立及协同作用,强调了临床用药安全性。
近期,我司为一位双侧肾癌患者检出PALB2胚系遗传性突变,助力精准治疗和遗传性评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秦文星教授,深入探讨CTIT的规范化治疗现状、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独特优势,以及2025版《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
本次更新在保留原有分期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各阶段治疗推荐,并特别强调了钇-90选择性内照射治疗在特定肝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钇-90在BCLC 2025指南中的定位与更新要点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