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桃子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中等,但血糖负荷低,含 30 余种酚酸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强。红肉桃、蟠桃更优,带皮吃可保留更多营养,具健康价值。
铅暴露来源广泛,可经摄入和吸入进入人体,对多器官造成损害,尤其影响儿童神经发育。诊断基于血铅浓度等,治疗包括螯合疗法等,需结合暴露控制与营养支持。
研究系统梳理了全球血铅水平与多种铅暴露源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铅污染的复杂多因素特征。
中医说夏季适合养心,心脏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石。现在多数人生活节奏快,心脏负担重。通过这个小测试,了解你的心脏养生段位,开启健康生活!
1990-2021 年中国呼吸道癌症新发病例增 240.20%,肺癌为主,东高西低,男性和老年人负担重,吸烟和空气污染是主因。
超加工食品因便捷等特点流行,却含高糖等成分及添加剂,易致依赖,增加心肾等慢性病风险,需控量并优选天然食材。
最近,一项发表在《Nutrients》杂志上的研究,就揭开了榨汁饮食与我们体内微生物组的神秘联系。
该框架面向广泛的受众,包括政府、民间社会和其他致力于应用生命全程方法的非国家行为者,并为重新设计初级卫生保健计划以改善生命全程健康轨迹的讨论提供信息。
本研究探讨了运动疲劳的生理机制以及运动疲劳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总结了益生菌在运动疲劳调节中的调节功能,并探讨了益生菌在缓解运动疲劳方面的潜在机制和作用靶点。
《美年健康 2024 蓝皮书》涵盖全国 1990 万 + 体检者,显示超重或肥胖等为高发异常,检出率存在性别、地域差异,聚焦劳动力人口健康。
该研究为全球卫生政策制定者优化资源配置、设计精准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最新研究表明,盲目补充维生素对预防疾病无显著益处,部分过量反增健康风险,仅视黄醇类在皮肤癌防治中具价值。
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明确长期体育训练背景下青少年的肥胖现状,以及训练类型与人体成分变化的相关性,旨在为该群体的肥胖干预提供参考。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节食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更为防治饮食失调等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干预方向。在减肥这条路上,或许“喂饱”肠道菌群,才是真正的减肥第一步。
本研究针对该缺口,旨在细致分析该群体的营养趋势、影响因素及社会经济相关的不平等现象。
研究表明,加工肉、含糖饮料和反式脂肪酸无安全摄入阈值,每日 50 克加工肉增 2 型糖尿病 30%、结直肠癌 26%,250 克含糖饮料增糖尿病 20%。
该研究采用多模型融合的时间序列方法,预测疫情发生下的预期病负担,与实际观测数据对比,精准识别疫情期间疾病负担的异常增加。
老年人早睡早起且难回笼觉,因年龄增长致生物钟相位提前,眼睛对光线感知力下降、视交叉上核功能减退,且睡眠结构改变,深度睡眠减少、睡眠碎片化。
加工肉类、含糖饮料和反式脂肪酸即便低摄入也会显著提升慢性疾病风险,研究通过证据权重法分析数千万人数据,揭示其剂量 - 反应关系及致病机制,并给出避坑指南。
感染者早期会出现头痛、发热、呕吐、嗅觉异常,后期迅速恶化为颈部僵硬、癫痫、昏迷甚至呼吸衰竭,致死率高达97%-98%。全球仅极少数幸存案例。
本研究聚焦了富含硫化合物的蔬菜在高温烹饪时对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生成的影响。
生酮饮食(KD)可使身体切换至酮供能模式,但其会激活 p53,引发细胞衰老及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损伤。不过,该衰老进程可逆,采用间歇性 KD 模式或更安全。
2025年6月2日,《Nature Food》杂志刊登了一项引人瞩目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了膳食类黄酮多样性摄入与健康长寿之间的联系。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表明,中年时期从超重减至健康体重,可使慢性疾病风险降低 48%,全因死亡率下降 19%,且减重对健康的长期益处需时间验证。
本研究旨在探索北京市居民膳食多样性与肥胖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