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是一种具有弥漫性生长、核明显多形性的癌,常表现出乳头状和/或腺体生长模式。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飞速发展,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的免疫联合治疗已取得了突破性成就。食管鳞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癌种,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首次提出了一种面向泛癌种、具有普适性、可拓展性的单细胞组学数据驱动的肿瘤个体化治疗的AI计算解决方案和计算框架comboSC,尝试克服上述肿瘤精准医学中面临的挑战。
本共识就妇科常见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分类推荐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化疗、靶向治疗等临床应用方案。
综述了肾母细胞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所面对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评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 1 (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也称为 BGB-A317)在这些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近期,北京大学戴志飞教授等人设计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超小酞菁共轭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作为声敏剂,通过介孔结构在SDT作用过程中产生空化效应,用于放大声化学反应,以增强氧化应激。
本研究通过对FAERS数据库中CDK4/6抑制剂的相关报告开展数据挖掘,了解真实世界中不同CDK4/6抑制剂AE的异同,探索发现未知的AE和罕见的严重AE信号。
BRAF V600型突变在NSCLC中发生率为2%-3%,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客观缓解率高达75%,优于现有其他方案,目前被多个指南推荐为BRAF V600突变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本期的【绘真有约·大咖答疑】非常荣幸邀请到了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健教授,针对上述问题做了简要解答。
近年来,ICIs疗法在HCC降期治疗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取得了明显疗效,为肝移植术前降期治疗提供了新选择。但肝移植术前ICIs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
该研究发现在食管癌的发展中,基因改变驱动癌前病变到癌性病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31周年系列公开课”的课程中,孟丽丽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阑尾杯状细胞腺癌的病理诊断的分享。摘要如下:
硬化性横纹肌肉瘤主要由分化较为原始的小圆细胞组成,呈小巢状、条索状、小腺泡状或假腔隙性排列,以含有硬化性间质为特征,分子检测显示MyoD1 基因突变。
目前肺癌的靶向药已经主推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是第三代靶向药的代表,已经被广泛用于一线或二线治疗。
【医悦汇】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刘宝东教授分享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以供交流。
PATRICIA 研究则是考虑这种可能性,那就是将标准剂量帕妥珠单抗与高剂量曲妥珠单抗联合,以控制HER2阳性乳腺癌的脑转移灶,刚刚有一篇研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数据,癌度为大家解读一下。
了解这些作用机制和耐药性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选择,并有可能开发出更有效的联合治疗策略。为此作者设计了DAISY试验。
本研究表明,转移性EOPC患者的结局优于转移性AOPC患者。EOPC患者相较AOPC患者富含可靶向变异,可能获益于精准治疗。
如果靶向药总体病情控制的很好,身上就一个病灶进展了,这不是放弃现有靶向药的理由。可以局部消融治疗后继续靶向药治疗。
该研究提供了BV-DTIC联合治疗的长期随访数据,并报告了随后的一项多中心2期研究,该研究在未经治疗的老年cHL患者中评估了BV-纳武利尤单抗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最近有个研究发现人体的4749个基因和32种癌症是相关的,癌度给大家编译一下,希望为大家在基因层面提供一些信息。
MnO2核心尺寸为2.8nm的MGPP NP显示出有效的谷胱甘肽耗竭能力,并且在肿瘤微环境下具有良好的Mn2+释放特性,可实现Fenton样反应和T1加权磁共振(MR)成像。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WHO 2019版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食管癌大致分为两种组织学类型——食管癌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癌腺癌(EAC),我国90%的食管癌
JAMA Network Open发表的一项重磅队列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或可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潜在降低乳腺癌死亡风险;血清胆固醇水平可能是乳腺癌死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