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外源性β-羟基丁酸(BHB)作为低热量饮食的辅助,可在肥胖成年人中促进脂肪减少并保留瘦体重,改善体成分及降低LDL胆固醇,且无不良代谢影响。
东南大学滕皋军、李玲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建平等人提出经导管对腹腔干和肝动脉周围交感神经进行消融(EDN)的新策略,旨在“切断”肝脏与胰岛的异常交感信号,实现不依赖患者日常服药的持久降糖。
日本研究发现,健康人吃米饭时同步摄入液体,会通过 “胃大街” 通道加速胃排空与淀粉吸收,使餐后血糖峰值显著升高。延迟30分钟饮液体可减少约四五成血糖暴涨,为糖尿病预防提供零成本饮食调整策略。
一项跨越六大洲、涵盖83万人的大规模基因研究,终于揭开了肥胖基因的神秘面纱——发现了5个全新的肥胖风险基因,并揭示了它们在人类不同祖先群体中的独特作用。
一项来自智利的前沿研究给出了令人警醒的答案:长期肥胖,正在悄悄改写年轻人的生物年龄。
本文旨在明确海洋源性Omega-3补充剂在代谢综合征管理中的作用,并深入探讨其剂量与干预时长的效应关系。
体重管理关键在进食时间规律而非是否吃早餐。日本研究显示,早餐时间每日波动超 1 小时,BMI 显著更高。规律进食可同步生物钟、优化代谢,固定早餐时间是低成本健康策略。
我们将那些被视为瑕疵、温暖、感动的瞬间,升级再造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养分与勇气。您的每一次勇敢分享,都是在为同行者点亮一盏灯。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人天天吃甜食也没事,而我稍微放纵一下就血糖飙升?为什么地中海地区的人爱吃橄榄油和面包,糖尿病发病率却不高?答案,就藏在我们的餐盘里。
还在为复杂的剂量计算头疼?还在反复翻阅指南查找公式?,我们为您准备了临床实战大礼包!点击立即查看,更新你的知识库~
该研究揭开了这个秘密的关键一环:一种名为 Piezo1 的“机械感应蛋白”,如何在运动中扮演“骨骼守护者”的角色,阻止脂肪在骨髓中“鸠占鹊巢”,从而预防骨质疏松。
餐后低血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与特定的血压变异性模式相关,包括夜间血压下降模式受损(非杓型/反杓型血压)和晨峰血压发生率增加。
本研究首次评估了地中海饮食模式下FH患者的辅酶Q10膳食摄入量,为我们理解饮食、药物副作用与代谢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
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与临床应用的深入探索,参松养心有望在心律失常的全程管理及心血管事件链的阻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贡献力量。
基于日本食物记录应用的数据分析表明,早餐时间的日常不规律与年龄较大女性的体重指数(BMI)正相关,提示规律饮食对维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性。
本综述汇总了欧盟28国104项观察性研究,显示高摄入全谷物、蔬果、发酵乳制品及植物性饮食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相关,反之加工肉类、高糖饮料及超加工食品则增加风险。
最新的顶尖科学研究却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这套风靡全球的健康法则,其核心逻辑可能从起点就错了。
父亲和母亲的健康行为,会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家庭凝聚力”这两个“隐形桥梁”,悄悄传递到孩子身上,帮助他们自发地养成健康习惯。
土豆与2型糖尿病风险关联长期存疑,2025年《英国医学杂志》研究明确:非油炸土豆与风险无关,油炸薯条显著升高风险,替换为全谷物可降8%风险,烹饪方式等为核心影响因素。
希腊一项针对1291名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显示,37.3%的孩子常不吃早餐,女孩及青春期群体比例更高。
糖尿病、免疫、遗传……病因复杂如何破局?最新研究提出分层管理路径,覆盖筛查等点击立即学习!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试点研究发现,女性高超加工食品摄入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改变相关,共识别出80个差异甲基化区域,多呈低甲基化,涉及代谢及癌症相关基因,为UPF影响健康的表观遗传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济南大学等团队构建pH响应CHA-ZnNPs,经巨噬细胞内吞触发“离子/小分子风暴”,清除ROS、修复线粒体,通过NF-κB/STAT6通路诱导M2极化,为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新型纳米药物设计方案。
研究显示帕罗培特利帕肽在疗效和证据质量方面贡献最高,总体价值评分为0.58。专家认为其安全谱可接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能带来医疗成本节约,但需要更多长期证据支持。
这项发表在《Nutrition》的研究结果令人大开眼界:不同食物之间的抗氧化含量差异可达数千倍,而一些意想不到的食物竟然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抗氧化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