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面对暴力伤医,医护人员如何迈过心理那道坎

Tags: 暴力伤医   医护人员   心理      作者:崔馨竹 更新:2020-01-08

2019年底,杨文医生在正常诊疗中,遭一位患者家属恶性伤害,颈部严重损伤。最终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无论出于任何原因,暴力伤医都不容原谅。然而,暴力伤医并未停止。继杨文医生逝世后,全国各地至少又发生6起暴力伤医或针对医护人员的言语威胁事件。一起起伤医事件使医患关系变得愈发敏感。有心理学专家认为,如不及时干预,或导致医护群体的心态失衡。
 
暴力伤医 易对医护群体造成精神伤害

每次严重暴力伤医事件,都能引起公众极大关注。事发照片、文字描述以及各种不理性的声音在网络大肆传播。有人担忧这会引发“破窗效应”,即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近期连续发生的一起起暴力伤医事件,与“破窗效应”或存在相关性。

原本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时就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大多数患者都存在焦虑、无助的心理,希望尽快得到帮助。如果在就医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愿望没能尽快实现,他们就会产生愤怒或者挫折感,容易迁怒他人,医护人员自然就容易成为攻击对象。

在杨文医生遇害后,不少医护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有的人坚定前行,也有人感到寒心,甚至有人发出谋求转行的想法。

威胁和暴力伤害不仅会对亲身经历过的医护人员会产生心理创伤,没有直接经历创伤事件,但是目击过、感受过对创伤的描述也会产生间接心理创伤。医护人员可能会感觉身体不适,还可能会出现担心、恐惧、无助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有强烈的离职愿望等。此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卫生保健院主任医师王建宁曾多次到发生医患冲突的医院为医护人员集中进行心理干预。他发现,超过90%的医护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近期,多名医疗专家表明,杨文医生遇害的场景太过惨烈,全国不少医务工作者处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否则再有一场极端伤医事件,可能会造成医护群体的情绪爆发。

伤医事件后 医护人员如何自我调节?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官锐园曾在接受媒体时表示,暴力事件发生后,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做到恰当应对,才能最大程限地减少心理创伤。

官锐园建议,医护人员可以从两方面实现自我应对:首先,在医院暴力发生后,医护人员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评估,最重要的在于评估自己是否有严重的心理反应。其中,PTSD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反应。PTSD通常有4种比较典型的表现:高度警觉、反复体验创伤情景、回避行为、情感麻木。

第二,医护人员要进行自我调节。当医院暴力发生后,如果医务人员将这件事情解释为一件患者情绪不佳状态下客观发生的事情,就会情绪较为平稳,并能够积极去应对;而如果将这件事情解释为患者有意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与患者对立,导致更大的冲突;如果将这件事情解释为自己无能、不能胜任工作的表现,则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并可能会回避交流,甚至影响正常工作。

自我调节有很多方法,如可以通过肌肉放松、呼吸放松以及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也可向家人或自己信任的同事、朋友倾诉;或通过运动、听音乐、唱歌、艺术活动等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宣泄情绪。

如果医护人员难以走出情绪困境,最好找专业人士疏导、倾诉。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倪振源介绍,可以通过系统脱敏疗法,将医护人员的抵触情绪从低到高分级,让他们逐级接触面对焦虑源。

倪振源表示,医护人员首先要承认负面情绪的存在,如果强行否定自己的愤怒,则可能通过暴力行为进行发泄。因此,倪振源认为,医院可以让医护人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舒缓情绪,及早进入工作状态。

患者或家属在发生暴力伤医行为后,依然有诊疗需求,这类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心理考验最大。对此,倪振源建议,医院要避免存在心理障碍的医生对这类患者进行诊治,并在诊治前对医生进行情绪耐受程度的评估。如果医生的情绪不会影响诊疗,可以进一步继续。

保障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医院能做什么?

暴力伤医事件对医护人员造成的心理冲击不仅影响医生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效率,严重还会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诊疗。因此,及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重建医院的重要职责。

医院中发生伤医事件的场所,大多为医护人员工作的必经之地,员工在该地点时必然会产生畏惧等情绪。倪振源认为,首先医护人员要接受自己所产生的感觉,不必强行消除。此外,医院可以对事发场所进行重装,比如改变氛围、调整布局,从硬件及体验等方面,重新塑造感觉,尽量避免医护人员唤起情绪。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专委会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院办副主任杨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安抚医务人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这有可能成为新危机的导火索。”

对此,杨震建议,医院应从三方面为医护人员创造健康环境:

首先,要依法处置暴力事件,正向的处置方法是对受害者心理支持。如果处置不当,很有可能给医务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甚至会产生让整个医疗系统陷入危机中。

其次,对医务人员进行心态管理,医疗系统的培训指导不能增加医患间对立情绪,而是要消除职工的恐惧感。

此外,如果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医护人员感知不到来自社会民众、同事或者家人的支持,也容易产生创伤性的心理反应。

“医院的领导不要对心理有创伤或者有畏惧情绪的医护人员有过高的要求,而是要给予这些人关怀、支持,他们的恐惧情绪也可以大大降低。” 倪振源特别强调,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医护人员不适合强行继续工作。

为了揭开心结,不少医院都为医护人员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其中,“巴林特小组”是一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由组员提供亲身经历的医患关系案例,其他成员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中山医院已连续多年组织了巴林特小组活动。活动每周组织两次,一名经过专门师资培训的精神科医师作为巴林特小组长主持,参加的医务人员吐露医患关系心结,与其他医务人员分享处理经验,接受组员非攻击性的心理辅导。

除了中山医院,全国已经有不少医院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建设作为日常工作。湖南省肿瘤医院2007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临床心灵关怀部和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例如音乐治疗释放压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恩祥认为,心理管理应该纳入医院管理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医院管理不能局限在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上,应该践行现代医学模式,按“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生物医学”的诊疗流程,努力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无论是日常与患者沟通,还是暴力伤医之后的情绪管理,都需要医务人员具备相对强大的心理素质,加强医务人员的临床心理知识与技能训练亦成为当务之急。

对此,马恩祥建议,医院需要建立心理管理体系,并为临床科室配备心理治疗师。或者让临床医生和护士掌握规范的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实现医疗诊疗中生物医学诊疗、心理医学诊疗和社会医学诊疗三维平衡。

来源:健康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