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互联网浪潮下如何建立医生个人品牌

Tags: 医生品牌   互联网+      作者:谭先杰 更新:2016-02-29

为什么要建立医生品牌

在微信公众平台首页,有这样一段文字: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建立个人品牌的必要,需要从开通和启用《好大夫在线》说起:

2009年12月9日,我参加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主任医师竞聘,然而,我落选了! 事后,我意识到落选的主要原因是,我的年门诊量居然排在倒数第二名。从落选的愕然中恢复过来后,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必须就门诊量问题有一个交代。

为此,我在《好大夫在线》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关于我的诊治领域》,开始免费回答患者的咨询,还请接受过我诊治的患者去网站实事求是地评价。很快网页人气飙升,我的门诊量随之暴涨!第二年竞聘,我有惊无险地过关。

正是这段职场波折,让我开始意识到医生品牌的重要性。我要让患者不仅知道北京协和医院这座“大庙”,而且知道在一群“大和尚”中有一个颇有特点的“小和尚”。

如何传播医生品牌

过去,医生品牌的传播途径非常有限,很多时候都靠病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或者借助有限的传统媒体,例如报纸、广播和电视。在互联网+时代,品牌的传播相对容易,电脑和移动终端成为最广泛的途径。尤其是自媒体平台诞生后,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传播者。

2011年4月,我开通了新浪微博和博客;2013年9月,开通了微信;2014年3月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在这些平台上,我先后发布了接近100篇的科普文章和医学人文文章,并先后获得了2012年新浪健康最具人气的专家奖、2014年第八届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最受欢迎的在线名医、2014年第七届健康中国健康风尚人物奖。

此外,在自媒体平台的辛勤耕耘,引起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注意。我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科普文章先后被《健康时报》、《生命时报》、《健康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刊发。并且与江苏卫视、湖北卫视、腾讯健康、北京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录制健康节目。

这些工作让病人了解了我的专业背景。有的病人可能是先对我个人感兴趣,然后再去核实背后的医院。也可以这么说,先看到和尚不错,再看庙也很强,信任度自然就增加了。

这些工作对医生个人品牌的传播无疑是正面的,但负面影响或者代价也是明显的。

首先,这些活动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影响了科研工作和科研论文的写作,让我需要在未来几年奋力追赶。其次,作为普通医生,年资和成就都不够高,或多或少会有自我炒作之嫌。而且,个别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对演讲进行选择性剪辑,结果让同行笑话,甚至不齿。

毋庸讳言,我是借助平台抬高了自己,是占了平台的便宜。但扪心自问,我只是像那个雨中没有带伞的孩子一样,为了少淋雨而拼命地奔跑而已,并没有贬低旁人!于是我坦然了,我想与媒体打过交道的同行会理解的。

的确,对于医生品牌的建立和传播,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用其锋芒,就要有受其伤害的思想准备,而且需要用心维护。

如何维护医生品牌?

除了严谨、求精、勤奋,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高为病人服务的专业技术水平之外,个人认为普通医生借助互联网建立和传播品牌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维护医生个人形象

医生是受过高级教育的知识分子,不是地痞流氓,需要理性思考。可以适当用网络流行词调节气氛,但不宜满嘴脏话和言辞偏激,尽管后者更容易引起关注。

即使在微博最兴盛的时候,我保持清醒。我曾这样回应中央电视台关于微博伦理底线的提问:群众不造谣,官媒不说谎,显摆要有度,争吵不骂娘。我认为,这也是普通网民的底线。

第二,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医生的很多故事都与患者有关,无论是医学科普还是从医经历,都可能涉及患者隐私。有一段时间某些医生大V频频发布患者故事,而且用的是调侃和嘲讽口气。我应邀写了一篇《微博时代的医学科普与患者隐私保护》的文章,提出了八点建议。

这些建议是:态度端正,语气恰当;选题慎重,征求同意;处理图片,移花接木;慎选平台,隐私优先。

第三,维护所在医院形象

我是体制内医生,可以在互联网中精神嬉水,但吃喝拉撒还得在现实中,所以维护供职单位的形象,不给主管领导找麻烦是必须的。不在公共平台妄议所在医院的大政方针及密切相关的国家政策。对于身边的突发事件,官方权威发布之前不做任何评论。“远伐为龙,近斗为虫”,同行应该都能理解。

另一方面,互联网+、移动医疗和多点执业是政策趋势,即使未来政策落地,我也会秉承:只讲该讲的话,只开该开的刀,只用该用的药!我会坚持所在医院的原则和理念,不让执业平台的品牌打折扣。

第四,维护医疗行业形象

医生是医疗行业的一员,当整个行业都被舆论扭曲时,个体很难独善其身,所谓个人品牌,亦是空谈。所以,对于涉医的热点事件,尤其是被个别不良媒体歪曲的事件,我会以理性的立场,摆事实讲道理,发出自己的声音。例如贵阳护士耳光门、八毛门和缝肛门、天津奶粉事件、湘潭产妇羊水栓塞事件等,我都顶着风险发声,消除人们对医护的误解。

特别是那篇《一名妇产科医生谈“产妇死在手术台上,医生护士全失踪”不实新闻背后的医学知识》文章,多次被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和科学传播专业人士在不同场合表扬,说文章在众说纷纭的风口浪尖,以专业视角切入,用理性的语言向公众传播了医学知识,甚至成为舆情扭转的拐点:公众从怒骂全体医护转而批评个别不良媒体。

当然也有负面影响。不务正业,就你事多,显摆知识……可是,我一直想问:邻居有难你淡定,一旦自己有难,振臂一呼,真的会应者云集?未必!我很想讲一段身边故事,但出于种种考虑,还是从略!我始终认为,人是应该有一点血性的,即使这样会吃亏!

第五,处理好与执业平台的关系

作为留在体制内的医生,需要处理好与平台的关系。因为,再强的个体,也要有平台支撑。平台的高度,决定个体的眼界。即使是那些勇敢离开了体制的同行,也是先有平台的培养,才有离开的勇气和底气。同时,再大的平台,也是由个体组成。个体的强度,影响平台的稳度。就像一群抬着巨石上山的民工,如果其中一个人和多个人力气不济,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灾难。平台品牌和个人品牌其实并不矛盾,有很多文章论述了这个问题,不再赘述。

最后,我想对正在利用或准备利用互联网建立品牌的年轻同行说几句话。

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浪潮、面对移动医疗、面对各方博弈中的多点执业困境,作为体制内医生,如果一味忽视或者回避,依然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尽管值得尊敬,但总有一天,可能会像我最初那样茫然无措。

所以,需要勇敢面对,不怕湿身;更需要坚持原则,不违规矩。唯有这样,才能既不错过互联网浪潮、建立医生品牌,又不至于在互联网中迷失自我、毁掉医生品牌。

来源:健康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