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Tags: 腰骶   皮脂腺囊肿      作者:王莉蓉 高志国 郑玲玲 更新:2020-02-24

病例男,67岁,患者于出生时在腰骶部发现一直径0.5 cm大小包块,无疼痛不适,一直未诊治,包块进行性增大,影响腰背部活动,来院要求手术。专科检查:腰骶部皮下触及一大小约20 cm×15 cm包块,皮肤未见脓头、破溃,包块质地韧,边界清楚,无明显压痛,活动度差。
 
超声检查示:腰骶部皮下探及一凸出体表的巨大肿物,大小约17.0 cm×15.2 cm×4.3 cm,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可见多发条片状、斑点状强光斑及条片状更低回声,加压探头似可见内容物轻微移动,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MRI示:L4-S4椎体水平腰骶部皮下见一类圆形短T1、长T2信号,大小约17.3 cm×13.0 cm×6.3 cm,T2WI压脂序列可以清楚显示病灶内部规律分布的条片状低信号,腰骶椎曲度及走形正常,骨质结构完整。
 
手术及病理:沿包块行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包块边缘切除包块,术中切开标本见大量“豆腐渣”样内容物,病理切片示囊内含有多量的皮脂和少量角质碎片,囊壁衬以毛囊型角化上皮,并可见到多少不等的皮脂腺组织,病理诊断:皮脂腺囊肿。



图1皮脂腺囊肿超声声像图示病灶呈不均质低回声。图2皮脂腺囊肿T1WI像示病灶呈高信号。图3T2WI压脂像示病灶内部条片状低信号的皮脂内容物。图4镜下观(HE),囊内含有多量的皮脂和少量角质碎片,囊壁衬以毛囊型角化上皮。
 
讨论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内容物聚积形成潴留性囊肿。常生长于头面部及腰背部,也可生长于阴囊或足底。皮脂腺囊肿一般位于体表,易于发现,故体积均较小,目前国内文献报道最大者达15 cm。Lao等报道1例腰椎的皮脂腺囊肿,并伴有椎体的骨质破坏。蒋建华等报道1例顶枕部皮脂腺囊肿破坏顶枕部颅骨骨质并侵及颅内。以上两例囊肿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提示良性的皮脂腺囊肿亦可对邻近的骨质造成破坏。可能与病灶生长时限过长,导致局部骨质的压迫性吸收有关。本文患者出生时在腰骶部发现皮脂腺囊肿,长期未给予诊治导致其体积巨大,需要明确病灶邻近骨质结构有无异常。
 
超声高频探头对于浅表软组织病灶的检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且操作方便,为浅表组织器官检查首选。对于较大皮下病变,为观察病变的大小、范围,可进一步采用MRI检查。皮脂腺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如下:超声表现为密集点状或粗颗粒状低回声,为其状似豆腐渣的皮脂内容物,散在的强光斑为其少量的角质碎片。当囊肿合并感染时,囊内的脓液可表现为无回声区。
 
CDFI:囊肿内部因无血管结构,内部及周边无血流信号。当囊肿合并感染时,周边组织炎性浸润,于囊肿周边可检测出血流信号。MRI一般表现为T1WI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本例囊肿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提示MRI信号与囊肿内所含的皮脂及角化物的含量有关,T2WI压脂序列囊肿内可见多发条片状的低信号为其形似豆腐渣的皮脂内容物,有此征象应考虑皮脂腺囊肿的可能。
 
骶尾部的巨大包块需与骶尾部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等神经管畸形、骶尾部畸胎瘤、血管瘤鉴别。脊柱裂为躯干中线骨及神经结构不融合或融合不全导致,常合并脊髓、脊膜膨出。
 
研究发现MRI是脊柱裂患儿无创性诊断的重要工具,可对各种类型的脊柱裂做出定性诊断。MRI表现为单纯椎弓、椎板缺如或双侧椎板不融合,中间呈裂隙样改变,可伴有脊髓、脊膜等椎管内容物从裂隙膨出。畸胎瘤富含脂肪成分,于T1WI呈明显高信号,压脂序列呈低信号。血管瘤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对于此类巨大的骶尾部包块,MRI除可以通过观察病灶的信号特征与其他浅表肿块鉴别,还可以清晰显示包块的来源及周边毗邻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原始出处:

王莉蓉,高志国,郑玲玲.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01):75-76.

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