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衡道丨笔记】阑尾杯状细胞腺癌的病理诊断

Tags: 阑尾杯状细胞腺癌   杯状黏液细胞   低级别杯状细胞腺癌      作者:衡道病理 更新:2023-12-03

临床特征

因此,对于中老年患者,阑尾切除标本均应在其头、体、根部分别取材以免发生漏检。

阑尾杯状细胞腺癌的命名

阑尾杯状细胞腺癌

定义:是主要由杯状黏液细胞组成的肿瘤,可见多少不等的内分泌细胞和潘氏样细胞,是双相分化肿瘤,形态一般类似于肠隐窝结构。

ICD-0编码:8243/3。

同义词:杯状细胞癌。

不建议:杯状细胞类癌;隐窝细胞癌,小腺癌;腺类癌。

组织学特征

归为杯状细胞腺癌的条件:需要有可识别的低级别杯状细胞腺癌成分。

低级别:

低级别杯状细胞腺癌

典型的低级别杯状细胞腺癌:

图片

A、表现出特征圆管状生长模式,主要由杯状黏液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缺乏结缔组织增生反应。

B、一些小管可含有散在的潘氏样细胞,具有嗜酸性颗粒状细胞质。

C、神经内分泌细胞通常很少,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嗜铬粒蛋白(CgA)

低级别杯状细胞腺癌的生长模式:

图片

A、侵犯阑尾壁,呈环形和同心圆生长。

B、累及黏膜时,通常出现在固有层内。

C、侵入固有肌层时,经常表现为受压。

D、无论级别如何,>90%的杯状细胞腺癌可见神经束侵犯。

图片

A、肿瘤细胞漂浮在细胞外黏液中,但仍保持圆管状生长模式

B、表现为小管破裂,形成“C”形腺体。

C、一种相对不常见的类型是具有嗜酸性胞质的嗜酸细胞小管:可含有突出的核仁,但缺乏核分裂及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高级别杯状细胞腺癌

印戒样细胞模式:

图片

A、单个印戒样/杯状细胞弥漫浸润,伴或不伴细胞外黏液。是一种常见的高级别模式。

B、小管融合形成复杂吻合状聚集体,通常与细胞外黏液有关。

C、大而融合的印戒样/杯状细胞群。

浸润性、单列式、绳状生长模式:

图片

A、低级别杯状细胞腺癌(右半部分)可转变为高级别杯状细胞腺癌(左半部分),表现为浸润性的条索状生长模式。

B、肿瘤细胞具有高级别核特征:细胞核增大,异型性明显,很少或没有细胞内/外黏液。

C、肿瘤细胞呈线状排列的生长。

其他类型:

图片

A、可表现出传统腺癌的模式,一般与其他常见的高级别杯状细胞腺癌生长模式混合

B、肿瘤实性、片状生长,少/无细胞黏液、无明显腺体。

组织学特征

图片

神经侵犯在所有级别中都很常见,对级别分类帮助不大;

淋巴管、血管侵犯在高级别肿瘤中更常见。

组织学分级(2019版WHO)

图片

鉴别诊断

1.印戒细胞癌:

图片

2.黏液腺癌:

某些GCA会产生大量黏液湖,但黏液湖中漂浮杯状细胞小簇结构,阑尾黏膜无前驱病变,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

而黏液腺癌细胞异型性更明显,黏液湖中为较大细胞巢或形态不规则腺管,常累及破坏黏膜,常有原位癌等前驱病变,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

3.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

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形态学上能形成可识别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其他上皮性肿瘤两种成分的恶性肿瘤,两种成分任何一种至少占30%;

而GCA则有杯状细胞组成,而不含腺癌成分。

4.神经内分泌肿瘤:

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对突触素和嗜铬粒蛋白呈弥漫性阳性。

杯状细胞腺癌嗜铬粒蛋白阳性率超过70-80%,突触素阳性率超过80-90%,但局灶/部分阳性。AB/PAS染色阳性是GCA的特点,而神经内分泌肿瘤是阴性。

高级别杯状细胞腺癌浸润性索样生长模式可模拟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图片

A、低倍镜下类似于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B、Syn阳性。

C、细胞核增大,呈浸润性索样生长。

D、伴有管状生长模式,细胞内、外有黏液(右半部分),支持杯状细胞腺癌的诊断。

E、一例阑尾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注意: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有压缩的小管,类似于高级别杯状细胞腺癌的索样生长模式。

5.急性阑尾炎的神经节细胞增生和肥大:

图片

A、神经节细胞增生和肥大可累及阑尾壁,模拟杯状细胞腺癌。

B、增生肥大的神经节细胞可见于粘膜和粘膜下层,有丰富的苍白细胞质。

C、肥大的神经节细胞与黏膜下神经有关,可模拟杯状细胞腺癌中的神经侵犯。

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表达突触素、S-100、calretinin,不表达AE1/3,支持神经节细胞增生和肥大的诊断。

转移性杯状细胞腺癌的组织学特征

杯状细胞腺癌的腹膜转移

图片

A、低级别GCA发生腹膜转移。

B、高级别GCA伴腹膜转移可见印戒样/杯状细胞弥漫浸润。这种腹膜转移的组织学模式与其他原发部位(如胃、食道和结直肠)的转移难以区分。

C、高级别GCA可发展为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大量细胞外黏液中漂浮着丰富的印戒样细胞。

转移至卵巢的高级别杯状细胞腺癌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学异质性

图片

A、在同一切片显示不同的组织学生长模式。

B、由漂浮在丰富的细胞外黏液中的印戒样/杯状细胞组成。

C、具有细胞外黏液的区域转变为腺癌模式。

D、无黏液区可见细胞浸润性索样生长,具有高级别核特征。

发病机制

GCA组织起源尚不明确,目前大多数研究支持其为上皮来源肿瘤,起源于阑尾黏膜隐窝上皮底部的多潜能干细胞,既可向杯状细胞分化又可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

有学者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同一细胞内含有大小不一的黏液空泡和膜周电子致密颗粒,支持其为双向分化癌。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结果证实:血吸虫病可促进阑尾黏膜隐窝上皮底部干细胞的异常增殖,并向神经内分泌方向分化,进而诱导GCA发生。

分子特征

最近使用NGS方法鉴定杯状细胞腺癌分子变化的研究表明,与阑尾黏液腺癌、盲肠腺癌相比,杯状细胞腺癌具有不同的突变特征

MMR缺陷/高水平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在25%的盲肠腺癌中发现,在阑尾杯状细胞腺癌中未观察到。

此外,与杯状细胞腺癌相比,盲肠腺癌更频繁地携带KRAS突变(50-70%)和BRAF突变(10-20%)。

Arai等人用错配修复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和NGS方法评估了53例杯状细胞腺癌

杯状细胞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TP53(24%)、ARID1A(15.4%)、SMAD4(9.4%)和KRAS(7.5%)。在其他基因中观察到低频率(<5%)突变,包括CDH1、CHEK2、CDC74、ERCC2和FGFR2。

杯状细胞腺癌均无MMR缺陷或表现出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

区分原发性盲肠腺癌和原发性杯状细胞腺癌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二者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并且解剖接近,肿瘤可能广泛涉及这两个部位。

因此,对于具有印戒细胞/杯状细胞形态且广泛累及盲肠和阑尾的腺癌,MMR稳定/微卫星稳定型,KRAS野生型和BRAF野生型状态可能更倾向于阑尾的起源而不是盲肠。

治疗、预后

对于局限于阑尾并通过阑尾切除术确定的患者:

临床使用治疗方法一般为手术及腹腔内化疗,治疗方法需根据肿瘤大小、组织学亚型和临床分期而定

肿瘤细胞未分化

核分裂像≥2个/10HPF

累及阑尾浆膜层并伴盲肠壁浸润

淋巴结转移

肿瘤直径>2cm

全身辅助化疗的作用还不完全清楚

对于腹膜转移的患者

 总结

来源:衡道病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