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儿科医生,只换班不下班(医院体验)

Tags: 儿科医生   体验      作者:高阳 更新:2016-04-19

苦不苦,累不累,想想儿科老前辈!”这是来自一位儿科医学生的自嘲。的确,也许没有哪个科室诊疗范围能覆盖上百种病症,也没有哪个科室的噪音能震耳欲聋,但是“儿科”都做到了。近几个月,北京儿童医院的接诊人数持续走高,最高日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内科急诊抢救室,带您体验儿科医生真实的工作节奏。


忙到不敢喝水上厕所

养儿无小事,孩子是全家的心头肉!也正因如此,一个孩子生病,往往全家出动“陪诊”,这种情形无时不刻在急诊内科上演。早上不到8点钟,20平方的内科急诊抢救室站满了家长,孩子的哭闹声、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抢着问大夫,透过层层人群间的缝隙,记者见到了当班的两位医生:住院医师霍枫和住院医师武洁。

“大夫,快看看孩子是不是骨折了?”一位母亲抱着怀中哭泣不止的孩子冲到武洁面前,据孩子父亲介绍,两人在接抱孩子时不小心将孩子摔出去了,“当时孩子就没声了!后来哭了两下!”武洁一边用听诊器听诊孩子心跳,一边将孩子安顿好床位并嘱咐护士做处理。刚转过身,一位家长又问:“医生,我孩子在住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还没等武洁回复完这个患者,一家五口人又来到面前,怀中的花棉被裹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脸色发红,嘴唇干裂,额头上贴着退烧贴。

送走一大波家长后,武洁又赶紧将之前患者的门诊手册内容完善,为住院和急诊的患者开药,还要紧盯有住院需求的患儿病床情况。这时住院部医生来电通知有一个空余病床,武洁在口罩下开心地笑了:“今天能有病床就可以住进来了!太好了!”
 
小儿惊厥、高热、肺炎、外伤、脑炎、感染、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都是急诊内科的常见病症,此外,还有一些危重病症和疑难杂症,这就需要通知相关科室医生进行会诊。早上9时许,血液肿瘤科医生秦茂权快步走进抢救室,赶过去为昨天夜里送来的一个16个月大的孩子会诊。
时至中午,急诊室的人流才稍稍变少,医生护士们轮流去吃饭,然而,最后剩下的霍枫告诉记者:“午饭时间也不能去食堂吃,这里必须有人,如果有大抢救的话,我必须在这里,不能离开!”也正因如此,在一层走廊的尽头有间小屋,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大多数都在这里“凑合一口”。12时45分,霍枫拿着一上午都未动过的水杯走进小屋用餐,而小屋的窗台上,则是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水杯。为了避免喝水上厕所,很多医生都把水杯放在小屋里。

三台急救“撞”在一起

刚过中午1点,急诊楼内冲进一对惊慌失措的父母,一见到医生,孩子的母亲就扑通跪下来:“快救救我孩子!他没气了!”说着嚎啕大哭起来。这时抢救室里已经没床了,霍枫连忙接过孩子,放到急救车上。随后,护士快速有序的为孩子连接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一位医生拿着气囊面罩给氧。霍枫轻轻拍拍孩子并呼唤他,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自主呼吸,又用瞳孔笔照射,没有反射;她立即组织大家心肺复苏,快速地气管插管,但孩子全身苍白,没有任何反应。

据了解,这名患儿名叫“依依”(化名),之前抽搐过5次,但家长却没有在意。依依的母亲母亲情绪严重失控,她跪在地上疯狂地扒着抢救车:“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武洁提醒她不要再拉抢救车,否则孩子可能会掉下去。孩子父亲试图拉她起来,却被她揪住衣领撕扯:“都怨你,都怨你!”平时说话轻柔的霍枫大声说:“您能镇静些吗?您要是出了问题,我们抢救你还是孩子?”孩子母亲见状,变为低声啜泣。

这边抢救还在进行,120急救人员又推来一个患儿,初判为癫痫,顿时急救室呼吸机床使用紧张。医生赶紧启用角落里的备用床。并暂时转移一位不需抢救的患儿。

另一边,霍枫安慰依依母亲:“根据孩子现在的情况,你最好有个心理准备,繁抽搐后反流误吸引起了孩子窒息,因为缺氧时间太长了,孩子可能很难醒过来。”但听到这个消息,依依母亲再次失控,拽着医生的白大褂哭嚎:“你可是医生啊!你怎么救不了呢!”霍枫无奈的回答:“我肯定会尽力,但我们没法治好所有的孩子。”

几乎是同时,一个母亲抱着孩子直接冲进抢救室的红色诊区,“大夫,孩子抽了!快!快!”她死死地掐着孩子的人中,霍枫连忙跑过来。初步检查后,判断为常见的抽风,护士熟练地为孩子肌肉注射药剂,没过多久,孩子的抽搐渐渐停止,那位母亲紧张的表情也慢慢消退。

接二连三的抢救过后,霍枫有些疲惫,捋了捋略显凌乱的刘海儿,回到座位上接着看病人。在她白大褂的左侧兜里总是别着红蓝黑三支笔,根据处理的医务内容不同,熟练地取用。而随时有患儿哭闹不止,她要过去安抚;孩子体温升高,她跑去检查异常……

夜幕来临,急诊高峰将至

下午4时,白班和夜班开始交接班。为了顺利交接这一“生命接力棒”,白班大夫手捧一大摞门诊病历手册,逐个病床交代病人情况,提示注意事项,逐一地将病历本交给夜班医生们。

然而,就在即将完成工作交接的那一瞬间,120急救送来一名心跳骤停患儿。夜班医生马上组织抢救,两位男医生分别对其实施心肺复苏,但情况仍不见好转,一旁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荃和白班医生也加入其中,轮番实施心肺复苏术。就这样,6名医生,半个小时内连续实施了16人次的心肺复苏。直到4点40分,孩子的心跳才开始逐渐恢复。

夜色阑珊,当大多数人结束一天工作回家陪伴亲人时,急诊科的“战斗”还远没结束。有调查发现,儿科急诊量常在晚间6时至8时迎来高峰。傍晚的急诊室,有的是比白天更加刺耳的分贝,不变的是熙熙往来的就医人流。

王荃说:“我们只换班,不下班!”这句话折射出大多数儿科医生的现状,从早上7点多来到急诊室,晚上7点多离开,近20年来,王荃把一半的时间都给了“别人家的孩子”。据王荃介绍,目前,缺人也是问题,急诊科的医生不是所有的都能参与到抢救中,有很多还在培训之中,楼上楼下加起来20人左右,但是每天接诊量太大,人手根本不够,至少还缺一半。儿科医生存在缺口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近5年,我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平均每1千名儿童仅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配备2.06名医师的水平相比相去甚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也提到,二孩政策放开后,我国现有的妇幼保健、产科和儿科服务体系将面临近30年来最大压力。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儿科医生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在每一次与患儿家长沟通中,王荃都语调温柔,耐心解答,细致分析。“我觉得做医生就要做个有温度的医生,但这种温度不是每天一副笑脸相迎,也不是掏心掏肝,它体现在对病人的认真负责。家长要相信医生,所有的医生与家长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不要苛求医生,有时候,帮助病人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来源:生命时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