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颅骨及硬脑膜血管瘤丨影像诊断相关要点

Tags: 颅骨血管瘤   硬脑膜血管瘤      作者:熊猫放射 更新:2023-05-12

颅骨血管瘤

概述:

影像

主要的鉴别诊断

病理

临床要点

诊断纲要

(左)冠状位图像显示一个边界清晰的膨胀性的颅骨病变,为板障内骨小梁增厚,呈轻度蜂窝状表现。

(右) 冠状位T1WI C+MR显示不均匀强化的膨胀性颅骨血管瘤。异质性是血管强化合并低信号骨小梁的结果。

(左)切除的颅骨血管瘤。注意板层骨的放射性的骨刺,散布着大小不等的血管通道。

(右)轴位T1WI显示一个出血性颅盖血管瘤的变异型病例,包含既往出血的高信号。注意其他的典型表现,边界清晰的膨胀性病灶,外板较内板常受累及,包括板障内骨小梁增厚。

(左)轴位骨CT显示血管瘤的良性表现,呈边界清楚的、膨胀性的病灶,伴扇贝状边缘、骨小梁增厚形成“蜂窝”或网状、内板和外板完整。

(右)同一位患者,轴位T2WI显示高信号成分,主要是由于血液流速缓慢或静脉淤滞和脂肪所致。注意骨小梁增厚形成的“蜂窝”状或网状低信号。

(左) 同一个病例,矢状位T1WI显示基本上为等信号病灶的血管瘤, 较其上的脂肪性头皮稍暗。

(右)同一个病例,矢状位T1WI C+显示弥漫不均质强化,血管强化和低信号骨小梁的混合信号。

(左)轴位T2WI显示一个高信号有隔膜的硬膜下液体集聚(箭),与边界清晰的高信号颅盖病变(空箭)相连。手术时,发现一个颅骨血管瘤侵袭颅骨内板,硬脑膜穿孔并与硬膜下集聚的液体相交通。

(右)同一个病例,冠状位T1WI C+显示颅骨病灶显著强化。血管瘤与硬膜外、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较为罕见。

硬脑膜/静脉窦血管瘤

概述:硬脑膜和(或)静脉窦的脑实质外血管占位

影像

主要的鉴别诊断

临床要点

诊断纲要

(左) 轴位T2WI显示硬脑膜/静脉窦血管瘤特征性的显著高信号,甚至比脑脊液更亮。

(右) 轴位动态T1WI C+FS成像显示当病变还未强化时(空箭),正常海绵窦(细箭)的早期强化(左)。数秒后的影像(右)显示病变强化(弯箭),是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左) 患者头部外伤形成一个巨大的海绵窦血管瘤,轴位NECT显示左侧中颅窝和其周围变薄的颅盖骨。蝶鞍部分侵蚀和重建。此患者无病灶所对应的症状。

(右) 同一患者,轴位T1WI C+FS显示病变明显强化。病变起源于海绵窦,术中证实是血管瘤。

来源:熊猫放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