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IJLH:泰国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生物标志物

Tags: 生物标志物      作者:不详 更新:2019-06-0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止血系统的活化。研究报道,抗凝血酶(AT)、蛋白C (PC)血栓调节蛋白(TM)等生物标志物为成人DIC的附加标志物。本研究旨在确定PICU儿童显性DIC (ODIC)和非显性DIC (NDIC)患者的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研究纳入103名受试者,年龄1个月至18岁,在清迈大学(CMU)医院> PICU住院24小时,他们的潜在条件易于DIC。入院24小时后检测生物标志物。在第一次调查中患有NDIC的受试者将在入院第3天至第5天进行其他测试。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 DIC评分显示ODIC发生率为24%ODIC组出血、血栓形成、死亡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ODICATPC的平均水平与NDI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66.9% vs 79.9% P < 0.001, 46.1% vs 59.2% P = 0.004) TM的平均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DIC评分中加入AT后,预测死亡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 = 0.662 vs AUC = 0.65)和出血(AUC = 0.751 vs AUC = 0.732)均优于原评分。

研究表明,ODIC在危重症儿童中普遍存在。不良结果在ODIC患儿中更为常见。在PICU入院24小时后的PCAT水平似乎是PICUODIC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原始出处:

Wiralpat Padungmaneesub,Sanit Reungrongrat,Biomarker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in Thailand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