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盘点:非小细胞肺癌指南共识汇总

Tags: 非小细胞肺癌      作者:MedSci 更新:2016-09-27

肺癌是我国的头号癌症杀手,在我国每年新增的65.3万例肺癌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占到了85%。靶向药物出现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肺癌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耐药、疾病进展等情况,迫切需要新型药物延长生命。梅斯医学小编为大家盘点相关指南共识汇总,与大家分享。

【1】2016 ESMO临床实践指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2016年9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发布了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发病率和流行病学,诊断和个体化医疗,分期和风险评估,各期疾病的治疗,疗效评估和随访等。(指南详见

【2】2015 非小细胞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耐药处理共识

小分子靶向药物是肺癌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但其无可避免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现象,成为进一步提高靶向药物疗效的瓶颈。2013 年3 月8~9 日,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联合主办了第十届“中国肺癌高峰共识会”,最终形成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小分子靶向药物耐药处理共识。近两年新的研究不断出现,对这一共识有了新的更新。(指南详见

【3】2016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基因检测的规范建议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于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NSCLC约占85%左右。随着对其分子途径探索的逐步深入和相对应的靶向药物的不断出现,给其中的部分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由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在亚洲人群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50% ,且已有多个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我国上市并用于临床治疗,已有的“EGFR突变NSCLC治疗之中国共识”和“中国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对于检测和治疗EGFR突变的 NSCLC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除EGFR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和ROS1融合基因也分别各自代表了一类具有特定临床与病理特征的NSCLC分子亚群,从而为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临床研究表明,以ALK和ROS1基因改变 为靶点的新型靶向药物对相应的NSCLC患者疗效显著。而c-MET、RET和BRAF在NSCLC中的基因改变以及相应的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等也正在开展积极的研究和评估当中,已有的资料表明,以这些基因改变为靶点的药物同样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另一方面,影响靶向治疗效果的耐药基因检测(如KRAS突变)也同样受到了关注。(指南详见

【4】中国共识: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015版)

据《中国2011年恶性肿瘤登记年报》报告,2011年我国肺癌发病率为48.32/10万,死亡率为39.27/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1]。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肺癌患者的85%左右,大多数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化疗是晚期NSCLC治疗的主要手段,其地位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其疗效已达到平台,同时化疗的毒副反应也限制了其广泛的临床应用。近年来,由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GFR-TKI)确切的疗效、轻微的不良反应和口服给药的便利等特点,突破了传统化疗药物的瓶颈,已经成为晚期NSCLC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上市的EGFR-TKI包括埃克替尼、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指南详见

【5】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13版)

本文从驱动基因检测、EGFR-TKI、ALK和ROS-1融合基因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方面详细阐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最终得出:

对于功能状态评分0~1分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在没有明显咯血和肿瘤侵犯大血管的情况下,推荐在一线化疗(卡铂/紫杉醇或顺铂/吉西他滨)基础上联合贝伐单抗(贝伐单抗在我国暂无肺癌适应证,但预计不久能获得CFDA批准);

对于晚期NSCLC患者可采用长春瑞滨/顺钼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亦居癌症的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占肺癌的85%以上,而且大部分就诊时已属晚期。

近年来在NSCLC的治疗上,化疗的地位虽然没有发生根本动摇,但其疗效已达到一个平台,毒性及不良反应也限制了临床应用。靶向治疗因其可靠的疗效且毒性和不良反应轻,已成为最受关注和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之一。(文章详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13版)

来源:MedSci原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