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67岁阿姨一咳嗽就尿裤子,长期不愈——想不到竟然是胃病惹的祸

Tags: 食管裂孔疝      作者:老杜 更新:2020-02-06

今年67岁的王阿姨,在数年前开始第一次出现吃饭时候呛咳,但是却没有咳痰,畏寒、发热、反酸、烧心等症状。

医生和她自己都以为是肺或者气管疾病,但是咳嗽却一直持续,吃遍了中西药也不见效。

更让王阿姨感到难堪和难以忍受的是,由于长期的剧烈咳嗽,导致尿失禁,就是一咳嗽尿就出来,这让王阿姨苦不堪言。

王阿姨曾多次到医院呼吸科及耳鼻喉科就诊治疗,还是按照肺部感染治疗,但是咳嗽并未见好转。

2019年年底,专家建议她做个镜看看,是不是病导致的呢?

后经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



确诊后,虽然在各大医院的呼吸科、耳鼻喉科和消化科,在呼吸科治疗哮喘,在消化科胃食管反流科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2019年12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裂孔疝(GEFV3级),慢性胃炎(伴随糜烂)。

食管阻抗监测结果:反流多发生于直立位,反流物以气体为主。

食管测压结果显示: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

最后,主治医师根据王阿姨的症状、病史、治疗过程以及此次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出该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LA-B级)、食管裂孔疝。

随后王阿姨行食管裂孔疝修补以及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术后王阿姨咳嗽有明显缓解,尿失禁症状也消失了。

食管裂孔疝是个什么鬼?这么厉害?

我们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个类似“天花板”的分隔,叫膈肌,膈肌上有一个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

正常情况下食管裂孔刚好可容纳食管通过。

我们腹腔内压力大于胸腔,当食管裂孔过大,于是压力差会将胃的一小部分“吸入”胸腔内,就称为食管裂孔疝。



一般分为四类:

◆ Ⅰ型又叫做滑动性食管裂孔疝:最常见,约占所有食管裂孔疝的75%~90%。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的食管长度是正常的,只是胃食管结合部及部分胃腔随着扩大的食管裂孔疝进入胸腔,常在平卧时出现,站立时消失。

◆ Ⅱ型食管旁疝:较少见,仅占裂孔疝的5%~20%,表现为胃的一部分(胃体或胃窦)在食管左前方通过增宽松弛的裂孔进入胸腔,而胃食管结合部位置正常。

◆ Ⅲ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是前两型疝共同存在,具有前两型疝的共同特点。

◆ Ⅳ巨大型食管裂孔疝:可以认为是Ⅱ、Ⅲ型继续发展的结果。胃疝入胸腔的部分比较巨大,可以达到胃1/3以上,甚至是部分网膜、结肠和脾脏等其他脏器,危害最大,治疗起来也更复杂,常常需要使用补片。

为什么会得食管裂孔疝?

主要有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

先天性主要是存在先天发育障碍,如食管周围的膈肌脚发育不良,可以同时伴有短食管,从而形成较大的食管裂孔和裂孔周围组织薄弱。

后天性的主要由于膈食管筋膜、食管周围韧带的松弛和腹腔内压力增高等因素诱发。一般更倾向于后天性的因素是致病的主因。除了一些先天性的幼年患者外,大部分食管裂孔疝见于中老年患者。

◆ 食管发育不全的先天因素。

◆ 食管裂孔部位结构,如肌肉有萎缩或肌肉张力减弱。

◆ 长期腹腔压力增高的后天因素,如妊娠、腹腔积液、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可使胃体疝入膈肌之上而形成食管裂孔疝。

◆ 手术后裂孔疝,如胃上部或贲门部手术,破坏了正常的结构亦可引起疝。



要想根治,必须手术

一般来说对于本病,用抑酸剂、制酸剂和胃动力制剂,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根治。

这也就是王阿姨持续多年不愈的主要原因。

只有通过手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食管裂孔疝怎么预防和生活调理?

对本病除了规范治疗,日常的生活调理也非常重要!

◆ 慢进餐要细嚼慢咽:一可控制食量,二可减少粗糙的食物擦伤食管黏膜。

◆ 不饱食在短时间内吃进胃里的食物过多:胃体积增大,胃内压力增高,胃内容物就容易反流到食管腔内引起烧心,胃疝入食管裂孔之上便有胃胀或痛的感觉。

◆ 选好食物品种:太甜、太油腻、太辣、太黏和难消化的食物要少吃,粥食易引起反酸,所以患者喝粥也要有个度。

◆ 餐后注意坐姿:餐后不宜坐在低矮的沙发上,尽量使胸腹部舒展,保持食管在上面胃在下面。

◆ 睡觉不要平躺:可以把床头抬高15~20cm(抬高枕头没用)。

◆ 保持排便通畅:

◆ 腰带不宜太紧:腰带过紧,紧身衣,会加大对胃的压力,容易引发胃食管反流。

◆ 餐后避免弯腰:这是减少胃食管反流很重要的措施,若不能避免饭后不弯腰,那就要控制食量。

来源:胃肠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