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特斯拉公司CEO,被称为“硅谷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消息称其再次感染新冠肺炎,这也是他继2020年11月确诊阳性后的第二次感染。事实上,自新冠疫情出现以来,各行各业都不乏感染新冠的名流,有网友曾戏称“新冠面前,人人平等”。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疫情之中,究竟有哪些顶流“中招”了。
政界、体育界、文艺界,无一幸免
一、政界:英国首相、美国总统
英国可以说是新冠病毒战绩最为“彪炳”的国家之一。2020年3月27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向大众宣布自己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并表示将进行居家隔离,这令其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第一个感染新冠的五常国家领导人。在此之前的3月25日,英国克莱伦斯宫的发言人就曾证实,71岁的查尔斯王子对病毒检测呈阳性反应。但遗憾的是,英国首相和英国王储的感染并不是结束,时隔近两年后,2022年2月20日,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宣布新冠感染阳性,媒体同时还证实王储查尔斯发生了二次感染。
于1952年2月6日即位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查尔斯:这天下岂有70年的太子?)
除英国外,新冠病毒在美国的“战果”也不遑多让。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10月1日,时任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及第一夫人双双确诊。随后,2022年3月13日,早已卸任的第44任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也宣布感染。且除了最高领导人,美国白宫发言人珍妮·萨普、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等多位身居要位的政界人士也都没有逃脱新冠感染。
此外,西班牙首相卡门·卡尔沃、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摩纳哥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等各国多位政要等都曾感染新冠。
二、体育界:C罗、梅西、杜兰特、哈登
除了政界,代表了身体素质顶峰的体育界也未能逃脱新冠魔掌。2020年10月13日,葡萄牙足协发布公告称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新冠检测呈阳性,暂时退出国家队。2022年1月2日,巴黎圣日耳曼俱乐部发布消息称阿根廷足球运动员里奥·梅西新冠检测确认为阳性。疫情出现以来,代表了全球篮球最高水平的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也有多达数十位球员因新冠检测阳性而触发安全协议停赛,其中不乏凯文·杜兰特、詹姆斯·哈登等顶级球星。
两位足球界的“天之骄子”均未能幸免
三、文艺界:多明戈、汤姆·汉克斯、杨紫琼
大家喜闻乐见的演艺圈,由于日常拍摄和宣传工作需要接触大量陌生人群,自然也是新冠感染的重灾区。据报道,2022年3月22日,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与卢恰诺·帕瓦罗蒂、何塞·卡雷拉斯并称为“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普拉西多·多明戈确诊新冠病毒感染;2022年3月12日,美国著名男演员,凭借《阿甘正传》斩获奥斯卡影帝的汤姆汉克斯宣布自己新冠检测阳性;2022年3月24日,曾出演过《卧虎藏龙》、《剑雨》等影片的好莱坞著名女打星杨紫琼也确认感染新冠。
饰演“阿甘”的汤姆·汉克斯
风平浪静之下其实“暗流汹涌”
有读者可能注意到,上述提到的各界名流尽管都有新冠感染史,但大多经治疗后都会在短期内康复,关注体育的读者甚至还能发现个别球星在康复后表现更佳。这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其实并不可怕,即使感染也无妨呢?这就要谈到新闻背后的那些“暗流汹涌”。
一、特朗普的“天价治疗费”
美国总统特朗普从新冠中的快速痊愈是许多支持“共存”观点人群的重要论据,但大多数人在以此事件表达观点的时候,却往往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这一过程中高昂的医疗费用。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为期一周的抗新冠治疗中,花费超过10万美元。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治疗中被特朗普盛赞的“抗体鸡尾酒”疗法,由美国再生元公司定制提供,并得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新冠病毒抗体疗法的紧急使用授权。
美国总统特朗普
二、英女王“假死”
另一方面,尽管目前英国已经全面放开防疫政策寻求“与新冠共存”,试图营造新冠只是大号流感的假象,但伊丽莎白二世确诊阳性的新闻一经曝出,一则“英女王因新冠逝世”的假消息仍迅速引爆了社交媒体,引得包括英国上议院幕僚长在内多位与英国皇室有密切关系的人士辟谣。这一风波甚至在极短时间内漂洋过海抵达了中文网络。在谣言面前,英国民众还是“诚实”的表现出了对新冠的担忧。
假新闻报道截图
三、沉默中消失的大多数
事实上,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在全球范围内已累及造成超过600万人死亡。他们大多没有显赫的家室和耀眼的光环,也不能凭借财富和地位获取远超常人的医疗资源,只能默默的感染,默默的死亡。而这些人其实就是像你我一样在社会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话用在此处也再恰当不过。尽力好好活着,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参考文献:
[1] https://new.qq.com/omn/20201002/20201002A04V5600.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2D9F0OK0514R9OJ.html
[3] http://news.sohu.com/a/527841189_121033856
[4] https://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gd/10000166/20200323/37958608.html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0IMTSC0552BJ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