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黎介寿:外科医生的养成——从医70年感悟

Tags: 黎介寿      作者: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更新:2023-01-31

2017年4月13-14日,“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系列活动之一——“黎介寿院士胃肠外科学习班”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我国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外科学家黎介寿院士亲切接见了与会青年学者,并结合自己的学医、从医和研医历程为青年学者做了精彩报告:《外科医生的养成——从医70年感悟》,并应本刊编辑部邀请专门整理成文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全文发表,在国内外科界引起强烈反响!

黎介寿院士虽已离我们远去,但黎介寿院士义不容辞的大爱仁医品德、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永不枯竭的科学灵感、倾心育人的师者风范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所有人!

今天,我们特别重新刊发黎介寿院士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黎介寿院士的崇敬和深深的缅怀!

外科医生的养成——从医70年感悟

黎介寿

原文刊载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1):25-27

我出生于1924年。自我能记事起便是战争,记忆犹新的是我5岁时,在上海发生了“1.28松沪战争”,为支援“四行勇士”,将父亲抛在楼梯间角落的香烟铁皮空罐搬出来捐去制作“手榴弹”。从此,我生活在战争环境中,条件极其艰苦,不得不在读高中二年级时辍学,脑海中充满着“工业救国”,“航空救国”的理想。报考大学时,虽被“机械工程”等专业录取,但旅费、学费无着落,只得选读提供学、食、住宿的“公医”学院。学习期间虽然生活有着落,课程也很紧凑,但无教科书,无参考资料,仅凭教授课堂上讲,学生课后相互在铁盏油灯下对笔记。当时,我唯一的希望是早日结束战争,能完成学业,将来有一稳定的工作、生活条件。

我于1948年秋开始进入医院实习,初步接触到病人,接着参加救治“一江山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伤病员的后期治疗工作,感受到一名外科医生的工作与应承担的责任。但我当时仅是一名低年资医师,听从上级医生的指导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体会不到医生与病人之间有什么感情上的联系。

1962年,我脱产学习中医2年,读到唐朝孙思邈著“大医精诚”,阐述“精”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诚”为见彼苦恼,若已有之。前句是“博学”易理解,后句是“博爱”能理解但不易力行。事出偶然,就在我学完中医返院工作时,经历了1例病人的处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见彼苦恼若已有之”的含义与现实性。

1963年春的一个下午,我的科主任在手术室为一12岁的男孩行“肠扭转”急诊手术,扭转复位后,肠缺血情况未见好转,用了当时所有能用的方法均无效,这时肠扭转已经>6h,再延时,小肠将无生机。全科医生都被召唤到手术台边以谋良策。在当时,如小肠坏死被切除,则意味着病人将无生存的希望,既无“小肠移植”,亦无“全肠外营养”等方法。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我想到了在为准备科里年轻医师每周1次的“文献读书报告会”材料时,翻阅到1篇文献提到“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控制高血压的药——苄胺唑啉”,是一交感神经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交感神经,解除血管痉挛。它是否能用于这一病孩的肠系膜痉挛?无人知晓。同时,这一小孩正处于休克期,如全身血管松弛,血压将出现何种改变?心脏又如何?均为未知数。可是,病孩处于生命无望之际,不得不作一探索。科主任决定先从肠系膜边缘试用以观察效果,殊知用了0.1 mg后,该段小肠血运恢复红润,继在肠系膜根部注射应用,整个小肠的血管痉挛解除,血运恢复,病孩的生存获得了一线希望。术后,科主任说:“方法是你提出的,由你继续负责治疗。”我专职经管了这一病孩3个月,经历了肠出血、肠坏死、肠吸收不良等并发症的处理。由于我是第一次经治这类病人,既无经验又无知识,除请教上级医师外,稍有时间就去找资料,阅读有关文献,想到的是怎样解决病人的问题,每天难得有6h的睡眠,最终病孩痊愈出院。经过这个病孩的治疗,我体会到了“见彼苦恼,若已有之”的真实含义。如果当初在治疗上不积极设法,或者稍有疏忽,这一病孩虽不一定是“不能治愈”,但会有一些后遗症或不足之处,经过这一小孩的治疗,使我体会到了“医生对病人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在经过不到3年的时间,我们科又收治了1例因车祸引起的复杂肠外瘘病人.该病人腹腔有严重感染,10个瘘分布在空肠的起始部至左侧横结肠,瘘与瘘之间无一段正常小肠>75 cm。我们科从无治疗此类病人的经验,邀请了国内8位有关的专家进行会诊讨论,也无良策,面对这样复杂情况的病人如何治疗?确无经验可循,当时又无资料可查,只能采取共同讨论献计献策的方法。在此阶段又正值国家处于社会秩序不安定、发展缓慢的阶段,缺乏参考资料与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仅凭医务人员的智慧与能力。由于我曾经治疗过前述的病人,对肠功能的病理生理与处理有所了解,治疗组的任务又交给我负责。经4年的努力,15次手术,终于治愈了这例病人,恢复了多达8个吻合口的200cm小肠。经过这例病人的治疗,创用了腹腔感染负压引流、肠浆肌层片修补腹壁缺损,肠外营养以及肠瘘的堵、吸等一系列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这例病人的治疗,也使我对孙思邈大师提出“精”(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含义有了进一步深刻理解,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太窄、太浅。也体会到Mayo曾经说过:“当你开始学习医学,你将永无止境”。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这种感觉也就越明显。因为临床遇到的难题随日增多,自我对“成就感”与“不足”的体会随着工作年资的增长而呈相反方向发展。面对临床遇到的问题,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促使我去找资料学习、研究。当然,个人力量有限,我可借助团队的力量,但这仍然不够。因此,对研究的课题与达到的要求均与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密切相关。按照:(1)业之所需,(2)学之所近,(3)时之所至,(4)力之所及的条件去选择。第(1)(2)是讲工作需要与自己的学识能力,第(3)是考虑到经费与国家行业等的需要,也就是能否得到财力的资助,第(4)是讲团队的研究力量。有位学者形象的说,:没有“创新”的研究—“瞎”研究;没有“转化”的研究—“白”研究。这对临床医学工作者的研究是很适合实际的形象化描述。

临床医生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进行一些研究工作是必要的,合适的。实际上研究的结果,是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医学的发展也就是很多研究结果的积累,包括从医学以外其他学科的发现、发明与改进而来。体现在医学上其他学科的进步、发明、发现较之医学本身的成果是大量的、主要的,如外科手术最新应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何尝不是工业的创造衍生而来。即便医学本身的发展,绝大多数也是相互学习而发展。无疑,对新生事物,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人有惰性与怀旧的特点,总觉得已经习惯的事物是久经操作,熟能生巧,比新的好。但是,没有新事物,就不会有发展。因此,对待新事物应该是“以欢迎的态度去接受它,以认真的态度去应用它,以参与的态度去发展它。”这样,才能使自己始终掌握着新技术,学习先进方法。腹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系统是一项技术,是外科手术操作的改进与革新,而不是一项专科技术。因此,腹部外科医生都可以应用,根据病情、手术操作的难易、熟练的程度而加以选择,使之手术效果更好而不是固定哪一种手术,哪位医生使用哪种方法。这样,才能使所在科室手术的总体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医疗手术在人体上施行,理论上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当然,客观实际并非如此,但是失败将增加病人的痛苦,损害他们的健康,而对手术者来说,将是一次挫折。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新技术、新疗法时,必须对其有一完整的认识、了解,不要贸然使用。

个人的知识面有限,精力有限,而医学知识浩如大海。因此,一个医生的学习、研究应有重点。我从肠外瘘的治疗开始,循着它的需要,较多的学习了有关腹腔感染、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以及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相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有了一些研究经验与革新,提高了治疗效果,也触发了临床研究的兴趣与信心。我们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循着这一方向,在1970-2010年,从肠外瘘的治疗逐步发展到短肠综合征的治疗、从腹腔感染到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腹部创伤感染等方向涉及32个课题的研究与临床诊疗。但是,都不离肠道疾病这一主轴,有人称这个研究所是从“一例病人、一根肠子发展起来的研究所。”我也被人称为“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

“执着”是研究探索事物的基本要求,执着一业,才能心无旁骛,才能专注创新,才能于细微处发现创新点,才能在苦思冥想中激发灵感,产生领悟(摘自2010-07-16《科技日报》)。20世纪90年代,我国掀起器官移植的高潮,全国各地各级医院都在进行“肝移植”,我们研究所也受到这一高潮的影响,上至医院领导,下到研究所医生,都在讨论“我们何时进行肝移植”。但是,我们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是以研究肠道外科疾病为主要方向,也正在进行小肠移植的动物实验。虽然当时国际上尚无小肠移植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的文献报告,但有其他器官移植的经验可以借鉴。从1985-1993年,8年3批研究生,5种动物实验全部倾注于小肠移植,终于获得成功,1994年成功地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小肠移植。深感“执着”乃持之以恒,坚持创新。

临床外科医生的时间、工作安排常常是不能按自己的愿望进行,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常是突然出现,不由得你按你原拟的工作、学习时间执行,正如我前述的,为了病人的治疗,集中了3个月,4年的时间。因此,“找时间”,“爱惜时间”便成为生活、学习中的关键。现在有了网络,它十分有利于我们的学习。一次来了例急腹症病人,腹部平片示肝脏门静脉中有大量的气体,参加讨论的人无一知晓这一症状产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立即上网寻找。2min后,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较之以往查阅资料的方法,需要2h,2d,甚至更多的时间还不知是否能得到解决。但是,网络节省了这一方面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各类信息也将参与争夺你的时间,应有毅力加强控制。临床工作中,大量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去查阅资料,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有空闲时间或者挤出时间用来找答案,这也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吧。

“有努力终将有收获”。对一名医生来讲,挽救病人的生命、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将会获得心情愉快与至高无上的幸福感。例如1例中年病人患有“腹茧症”,第一次发作肠梗阻时,在一家大学附属医院施行了手术,术后3个月症状复发。经会诊,请1位专家为之再次手术。不料术后2周症状又现,手术医生告之“此病原因不明,治疗只能如此”,随之讲了一句北方常用的口语“就这么的吧!”此中年病人听此一说等于判定终身如此,顿时泪流满面,终日不语。后因营养无法维持转来我院。经3个月的营养支持及多次检查,反复研究讨论决定再次行“全腹肠粘连分离加肠内置管排列”,术后病人迅速康复,恢复工作,至今已20多年。每当他来电话,听到“我是XXX,我很好”时,我的心情顿时喜悦,“一个再生的生命在呼唤”,呼唤着我应该为更多生命的再生作出努力!

一名医生的能力与生命是有限的,但经过努力,可以给广阔的医学天地添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