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MedSci APP
医路相伴,成就大医

遇到这种猝死预警心电图,千万警惕!

Tags: 心电图   猝死      作者:何金山 更新:2018-09-30

下面的心电图(图1)来自于一位17岁少年,其在过去1年中跑步时曾发生短暂意识丧失2次,每次持续约十几秒钟,其中1次伴前额摔伤后血肿,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口舌咬伤。

3月前患者间断于活动后出现心悸,1月前心悸发作时完善心电图如图1,现其欲加入校足球队,携带异常心电图前来就诊。该少年既往体健,无猝死家族史。

面对这样一份异常的心电图,我们该如何处理?少年的足球梦将何去何从?


图1:少年心悸时完善的心电图。

■ 问题1:图1心电图有何异常?
■ 问题2:图1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
■ 问题3:结合患者病史和心电图表现,需考虑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 问题4:需要完善哪些检查进行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病例解析

17岁少年,1年内于运动中出现晕厥2次,其中1次伴摔伤,间断心悸3月,心悸发作时查心电图发现异常。如何解读和处理这份异常的心电图,少年能否继续足球梦?

问题1:心电图有何异常?

看到图1,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高大“畸形”的室早。
II导联P波直立,振幅最高,aVR导联p波倒置,基础心律为窦律;
再看心电图左侧起始,连续4跳和室早形态相同的异位搏动,为非持续性室速;
II导联P波振幅0.3 mv,III导联P波振幅0.25 mv,考虑存在右房扩大;
V5导联R波明显增高,V1导联S波明显加深,RV5+SV1>3.5 mv,可能存在左室肥厚。

基础的节律是窦律,可疑的右房扩大、左室肥厚,最为明显的异常还是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

问题2: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

看到了室速和室速,我们会不自觉地追问其起源部位,这是心内科医生,尤其是电生理医生的职业病。

室早时胸前导联表现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II、III、aVF导联高大直立,符合右室流出道室早的特点,I导联表现为Rs,伴顿挫,说明起源自右室流出道靠近游离壁侧。

问题3:需要考虑哪些鉴别诊断?

接下来最为重要的问题,便是回答这个室早和室速,是特发的,还是器质性的。换而言之,这个小伙子,有无导致室早和室速的心脏结构性异常。一元论的角度来看,右室的室早和室速,如果存在结构异常,也应该在右室。

综合上述信息,鉴别诊断应包括如下:没有心脏结构异常的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早/室速,合并心脏结构异常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VPT)等。

年轻的小伙子,既往无明确心脏病史,出现频发室早和短阵室速,定位在右室流出道,首先要考虑特发性室早/室速的可能,但右室流出道室速者合并晕厥者并不常见,因此类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基本正常,对室速的耐受性较好,只有少部分患者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晕厥。

因而该患者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的诊断还要打个问号,进一步完善心脏超声、MRI等评估有无心脏结构异常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对应于特发性室早/室速的,便是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的室早/室速,而主要累及右室的器质性心脏病,结合患者的年龄和晕厥史,ARVC自然进入主要鉴别之列,引用Hoffmayer积分(图2),除了I导联宽度>120 ms外,其余包括QRS波顿挫、胸导联移行和窦律时V1-V3导联T波倒置等均不能得分,ARVC的提示也不够强烈,但不能除外。


图2: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早为特发性还是ARVC的心电图积分,>5分支持ARVC

Brugada综合征时右胸导联呈现类右束支阻滞形态,ST段呈穹窿形和马鞍形,而且,其晕厥和猝死多发生于夜间睡眠当中,和该患者不符合。

CPVT发生的室速多为双向性或多形性室速,和该患者的单形性室速不符。肥厚性心肌病也可合并非持续性室速,可有晕厥症状,该患者左室肥厚的心电图表现,提示需要进行肥厚性心肌病的鉴别,进一步完善心脏超声和MRI可协助鉴别。

问题4:需要完善哪些检查进一步排除鉴别诊断?

考虑了上诉的鉴别诊断之后,看来接下来鉴别诊断的重点便是明确心脏结构到底如何,主要的争论还是在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和ARVC之间。

于是进行了心脏超声和MRI的检查。结果心脏超声提示右室扩大(图3A),心脏MRI提示右室扩大、室壁变薄,伴多发小的瘤样扩张(图3B),同时可见右室侧壁脂肪浸润(图3D箭头)。



图3:患者心脏超声和MRI检查结果

此时应该多数人达成一致,该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的室早/室速。年轻男性,合并右室流出道室速,伴晕厥2次,超声提示的右室扩大,MRI发现的右室壁变薄、小的瘤样扩张,可见室壁脂肪浸润,已经明确ARVC的诊断。

关于ARVC

ARVC的发病率估计在1/5000-1/2000,男性好发,且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恶性,常表现为明显的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考虑和雄激素及男性活动量大相关。

ARVC患者多具有阳性家族史,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有少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的报道。ARVC病理机制为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正常心肌逐步丧失,此替代过程常有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主要累及右心室,可导致右心室室壁变薄、瘤样扩张等。如图4显示正常心脏和ARVC患者心脏的对比,ARVC患者心脏发生了明显的纤维脂肪化。


图4:正常心脏(A)和ARVC患者心脏(B)的病理比较

ARVC主要累及右室,尤其以右室心尖、右心室流入道和右心室流出道(发育不良三角)易发生纤维脂肪化。

该患者的室早/室速正是起源自该区域。

ARVC患者常从20-40岁左右出现症状,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可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也可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有报道称猝死的年轻人及运动员中,ARVC可占到20%。晚期,由于大量正常心肌的丧失,可表现为严重的右室功能障碍,也可出现左室受累,反复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进一步恶化心功能,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因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彼此加重而死亡。

ARVC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的前提就是进行危险评估,ARVC患者总体年死亡率估计在0.08%-3.6%,低危患者低于1%,高危患者可高于10%。ARVC预后取决于心室功能障碍及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心源性猝死、室颤、持续性室速、非持续行室速及严重的心功能障碍均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次要危险因素包括频发室早、广泛T波倒置、纤维脂肪组织面积大、多个基因突变等。一系列超声及MRI指标,基因学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等正被研究用于危险因素的评估,但尚无统一的认识。ARVC危险分层的总结见图5。

对应于该患者,2次晕厥,合并非持续性室速,晕厥虽未能证实为室颤或持续性室速导致,但可能性很大,分类于中高危。


图5:ARVC的危险分层

ARVC治疗的目的是降低猝死的发生率,缓解心律失常及心衰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ARVC一经诊断,无论低危或高危,严格限制剧烈体育活动是必要的,β-受体阻断剂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猝死,降低右室室壁张力,建议长期用于ARVC患者。对于合并单形性室速的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但需和患者详细交代随疾病进展,室速再发可能性极大。对于发生过心源性猝死、合并室颤、持续性室速及其他高危因素患者,建议植入ICD预防猝死。对于进展至晚期出现心衰患者,建议参照其他类型的心衰患者加用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进行抗心衰治疗。

总   结:

对于这个小伙子,进一步的治疗最终的是植入ICD进行猝死预防,如ICD植入后室速发作频繁,可考虑射频消融。药物治疗上建议β-受体阻断剂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而对于他的足球梦,只能中断。这对于他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就诊及时,治疗及时,好好活着,就有无限可能,希望小伙子关上了一扇窗,去打开更多的门!
 
原始出处:

1.Marcus FI, Fontaine GH, Guiraudon G, et al.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 report of 24 adult cases. Circulation 1982; 65: 384-98. 

2. Lazzarini E, Jongbloed JD, Pilichou K, et al. The ARVD/C Genetic Variants Database: 2014 update. Hum Mutat 2015; 36: 403-10. 

3. Delmar M, McKenna WJ. The cardiac desmosome and 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ies: from gene to disease. Circ Res 2010; 107: 700-14. 

4.Marcus FI, McKenna WJ, Sherrill D, et al. Diagnosis of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 proposed modification of the Task Force Criteria. Eur Heart J 2010; 31: 806-14。

5.Domenico Corrado, M.D., Ph.D., Mark S. Link, M.D., and Hugh Calkins, M.D.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N Engl J Med 2017;376:61-72. 

来源: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相关推荐

移动应用
medsci.cn © 2020